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近年来,随着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手术先行(surgery-first,SFA)方案被逐渐应用,即采用正颌手术及术后正畸两步达到矫正骨性错颌畸形的目的。手术先行不仅避免了术前正畸导致的矫治时间过长,面型及功能进一步恶化等,而且通过术前缜密的矫治设计,精简了复杂的治疗程序。除此之外,在术后治疗中发现牙齿有加速移动的现象,但只是临床病例报道,尚缺乏动物实验支持。本实验模拟大鼠牙移动的动物模型,对比在手术先行正颌手术干预下牙齿移动速度与单纯正畸牙齿移动速度及组织学差异,初步探讨其发生机理。 方法: 本实验选取45只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同侧正颌手术组(实验组1)、对侧正颌手术组(实验组2)和单纯正畸组(对照组),每组15只,根据术后处死时间不同每组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5只。实验组1和组2上颌骨右侧模拟lefortⅠ型截骨术,并分别给与右侧上颌第一磨牙和左侧上颌第一磨牙40g力促使其前移。对照组仅用40g力近中移动上颌右侧第一磨牙。分别于术后第7、14、28天随机处死各小组实验动物5只,对比其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并对样本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组织学检测,观察其牙周组织的变化。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版软件包处理,组间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通过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 术后加力7天,实验组1、实验组2与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分别为(0.174±0.036)mm、(0.158±0.019)mm、(0.146±0.011)mm,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加力14天,实验组1、实验组2与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分别为(0.310±0.029)mm、(0.280±0.026)mm、(0.206±0.020)mm,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和实验组2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1与实验组2相比,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加力28天,三组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分别为(0.784±0.039)mm、(0.602±0.028)mm、(0.462±0.044)mm,实验组1分别与实验组2和对照组相比,上颌第一磨牙前移量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HE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压力侧破骨现象出现早,破骨活跃且广泛,牙槽骨表现为直接性骨吸收,透明样变不明显。 结论: 手术先行术后加快了牙移动速度及牙周组织的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