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市场上玄武岩成因的蓝宝石中有大量产自非洲的尼日利亚地区,但相关的矿物学及宝石学研究文献非常少。本文蓝宝石样品产自尼日利亚Mambilla高原上与玄武岩相关的次生矿床中。利用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拉曼光谱、LA-ICP-MS等现代测试方法对该地区蓝宝石的宝石学特征进行系统地研究。由于外观上与同为玄武岩成因的山东昌乐蓝宝石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将利用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对两产地的蓝宝石进行化学成分和谱学特征的对比。尼日利亚Mambilla地区的蓝宝石常见深蓝色,偶见浅蓝、黄色、黄蓝双色、绿色以及蓝绿色,色带发育,多色性强。原石晶体普遍较小,多数呈碎块状,表面具熔蚀状外观,磨圆度高,沿开放裂隙常见褐色的次生铁质浸染物。晶体内部常见大量微细的含Ti包裹体,使得晶体多数透明度较差,具乳状外观。流体和熔融包裹体形状各异,沿愈合裂隙面分布,或沿一定的结晶学方向分布。尼日利亚蓝宝石的微量元素含量和比值总体呈现出了岩浆型蓝宝石的特征:Fe含量较高,普遍在7000ppm以上;Ga含量在156244ppm之间,Mg含量多低于40ppm;Fe/Mg远大于100,Ga/Mg普遍大于6。受微细包裹体的影响,Ti含量变化大。与山东昌乐颜色相似的蓝宝石相比,尼日利亚蓝宝石的Fe、Ti、Ga等元素含量均较低,其中Fe含量普遍低于1%。LA-ICP-MS还检测到微量的Be、Zr、Nb、Ta、Hf等元素,这些元素的出现与蓝宝石中的微细含Ti包裹体有关。红外光谱显示蓝宝石均具有结构中羟基–OH吸收产生的3310cm-1系列吸收峰,为玄武岩型蓝宝石的典型特征。蓝宝石主要致色因素为单个Fe3+离子、Fe3+-Fe3+的d-d电子跃迁以及Fe2+-Ti4+、Fe2+-Fe3+离子间的电荷转移产生的吸收,其中Fe2+-Fe3+离子对间电荷转移产生的吸收对颜色的影响较大,产生位于800900nm间的吸收峰,使得这一地区蓝色蓝宝石的饱和度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