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及其流动子女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农民工的另一部分子女——“留守儿童”因其生活远离了大都市,一定程度上就远离了现代社会和大多数人的视线,因而他们的生存状态较少被人注意到。
在笔者的家乡河南Z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很高。目前这部分儿童问题重重,正逐渐从农村儿童群体中“凸显”出来,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和影响。基于此,笔者试图从社会流动的角度提出“衍生性弱势”概念,运用个案访谈等研究方法,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及其弱势的深层原因。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社会转型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突出表现在大批农业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但由于社会转型的不完善,旧的制度体制及其他一些因素限制了农民工子女随同父母的流动,他们不得不“留守”在家乡,于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大规模产生了。在农业人口的流动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和农村留守儿童父母角色的缺位(父母角色缺位又造成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弱化,诱发了基层社区的影响因素并导致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的孤掌难鸣)问题,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独特的“留守”环境里。当这种“留守”的生活状态遭遇留守儿童不成熟的身心发展状况时,便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衍生性弱势。换句话说,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弱势就是在其独特的“留守”生活状态与儿童身心特点这两大因素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下“衍生”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