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肝癌病人中四种p53突变体细胞功能的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全世界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肝癌的死亡率居第2位,仅次于肺癌。肿瘤抑制基因p53是研究最为广泛的基因之一,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50%以上的肿瘤中都存在有p53基因的突变。p53是细胞应激的关键性调控因子之一,在发生细胞应急或受损伤的情况时,p53能整合各种不同的细胞危急事件信号,通过转录或非转录途径对这些信号作出包括细胞生长抑制或凋亡在内的不同反应,以阻止遗传信息遭受破坏的细胞进入细胞周期,阻止细胞恶性转化,监视细胞基因组的完整性。因此该基因的突变及失活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前期研究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202例中国肝癌病人的病理组织标本进行p53基因的全程突变检测。在p53基因编码区的11个外显子中,检测出涉及氨基酸改变的25种核苷酸突变。将检测结果与已经报道的中国肝癌中p53基因突变进行比较,本实验所筛查到的25种突变中仅有2种R249S(AGG-AGT,AGG-AGC)和V157F曾经被报道过,其余的22种尚无报道。为探讨p53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本研究根据所筛查到的突变,对在中国肝癌病人中未曾报道过的4种p53突变体C141Y、R156P、C176F、P191S进行细胞功能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中,4种突变体的突变率均为0.459 %。首先从人肝cDNA文库中克隆了野生型p53基因,利用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4种真核表达载体pCMV-C141Y、pCMV-R156P、pCMV-C176F、pCMV-P191S,转染p53缺陷型的H1299细胞系。Western Blot检测表明,四种p53突变体在转染量相等的情况下,蛋白表达量相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对四种突变体的转录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同野生型p53相比,C141Y、R156P、C176F对报告质粒pP53-TA-Luc和p21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能力显著下降,几乎丧失转录激活作用,而P191S对报告质粒pP53-TA-Luc的转录激活能力与同野生型p53相当,对p21启动子的转录激活能力比野生型p53显著增强,相对荧光强度约为野生型p53的2.5倍;流式细胞仪对四种突变体的凋亡检测结果表明:突变体C141Y、R156P、C176的促凋亡能力显著降低,突变体C141Y、R156P的凋亡细胞比例仅相当于野生型p53的1/3,突变体C176F凋亡细胞比例相当于野生型p53的2/3,突变体P191S的促凋亡能力与同野生型p53相当。本研究表明,4种p53突变体功能差异可能是由于突变本身所致,而不是由于在细胞中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所引起的。有些突变会使p53作为转录因子的功能丧失,促凋亡能力下降如C141Y、R156P、C176F,而P191S突变对p53的转录活性和促凋亡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说明p53突变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除了与突变型p53转录活性及促凋亡能力下降有关外,还存在独立于上述功能的其它模式。本研究首次大规模的对202例中国肝癌病人病理组织标本的p53基因进行全程突变检测,所检测的结果为世界范围内p53基因突变数据库增添了一份详细而有据可查的宝贵资料,丰富了中国肝癌病人的p53基因突变图谱。对四种突变体C141Y、R156P、C176F、P191S的转录活性及促凋亡能力的细胞功能研究,进一步阐明p53基因突变与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肝癌发生分子机制的认识。为在分子水平上寻找治疗肝癌的新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为确定制备互花米草生物炭的最优热解温度,并了解其对镉的吸附特性,以崇明东滩入侵种互花米草为原料,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炭的稳定性、基本理化特性及其对镉的吸附能力,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2(COX-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以及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材料和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取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
目的:探讨影响胆管癌围手术期风险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2例胆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本研究男33例和女29例,年龄44~82岁(62.3±8.4),其中上段胆管癌35
【背景】肿瘤生长是血管依赖性的,肿瘤通过分泌某种因子促进了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毛细血管的形成,而新生血管通过营养控制影响着肿瘤的生长。不仅如此,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从良性向
目的:肿瘤是一种细胞周期疾病,细胞增殖失控是肿瘤的基本特征,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紊乱密切相关。CyclinAl和cyclinE是细胞周期蛋白家族中重要的成员,与CDK
目的:观察人乳腺癌裸鼠模型中bcl-2对成瘤的影响以及bcl-2表达状况对人乳腺癌移植瘤剂量密集化疗和常规化疗疗效影响的差别。方法:分别用bcl-2过表达的MCF-7B细胞和bcl-2未过表
目的:检测宫颈癌中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基因(maspin)的表达,及其与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探讨maspin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
研究背景及目的:尽管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仍有20%~40%的患者经标准诱导治疗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即使获得CR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1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十年随访资料,探讨MMP-13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同时利用乳腺癌细胞系T47D建立MMP-13表达肿瘤细胞模型,观察MMP-13表
背景与目的结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结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侵袭和转移是导致结肠癌患者临床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细胞侵袭性增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