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生态文明”上升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高度,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旨在了解公众环保意识,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大型调研活动。全国各地开展的多次有关公众环保意识的大型调研结果呈现如下特点:我国公众环保关注度不断提升,环保意识不断觉醒,但环保意识和环保践行度仍处于较低层次,未见明显提升。人人以环境受害者自居,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应是环境保护的积极践行者。美德伦理学为摆脱这种困境提供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本文首先厘清相关核心概念,明确界定环境美德的内涵。针对大学生群体,拟定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美德德目。在此基础上,从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重要性、有利条件以及培育的理论依据三个层面论述培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立足于上海高校大学生环境美德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借助内求于己,外求于外在环境的有益助推的培育方法,勾勒出具有实效性与实践性的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具体培育路径。全文主体部分由绪论、四章、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提出研究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环境美德的相关内容进行国内外文献梳理,归纳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写作思路与研究的创新点。第一章通过梳理美德、环境美德和大学生环境美德的内涵,阐明大学生有追寻美德的内在道德需求;运用美德伦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核心观点是理想品格是落实环保行为的关键因素。美德伦理学为美德的培育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环境美德是道德主体对保护自然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道德反应,在人与自然交往的实践中习得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优秀品格。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尝试贯通中西方对环境美德德目的探讨,界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环境美德德目:“和”德、“谦”德、“敬”德、“仁”德、“俭”德,提高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针对性。第二章通过论述培育大学生环境美德的重要性,阐明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必要性。从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理论基础、现实有利条件两个层面阐明培育的可行性。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调查上海高校的大学生环境美德现状,此次问卷调查发放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24份。调查问卷主要从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理性认知度、情感认同度、实际践行度三个维度着手,通过十一个指标设置三十五个问题了解现状。利用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相关数据进行初步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被调查群体行为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亲环境行为,已萌发了保护环境的内在道德需求,但是在保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中表现的并不尽如人意。本文试图从大学生自身、环境美德培育的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层面进行原因探析。第四章针对大学生环境美德的现状,欲从内求于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自省、外求于良好环境的有益助力,用内外交融式培育方法勾勒大学生环境美德培育的有效路径。具体实施路径为全方位、多角度拓宽环境美德培育场域,丰富环境美德培育方法,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实践方式,实现提高大学生群体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学校培育作为主要着力点,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形成绿色培育体系,优化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性认识结构,促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注重情感体验,增进大学生群体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在环保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升个体环境素养,收获环境美德与生活智慧。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本文一些重要观点的总结概括,阐明自身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深入研究提出一些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