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初开始,中国戏曲舞台上逐步出现了以西方经典作品为题材的戏曲剧目。这种跨文化戏曲改编的出现最初备受争议,如今却成为了拓宽戏曲题材、拉近中国观众与西方经典距离的重要舞台表现方式。戏曲这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在改编西方经典作品时,将中国文化传统与习惯灌注到新的作品当中,同时运用唱念做打等戏曲表演方式将原作呈现在舞台上。为了不失各个剧种的鲜明特色,不免会对原作进行删减人物、剔除辅线、精炼情节等处理。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之中,各个剧种都在叙事节奏变化和原作精神内涵转化中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本文以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的越剧改编版本为例,通过霍夫施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对剧目的跨文化改编可行性分析,并在符号学视角下探索其舞台呈现优劣,归纳总结出西方经典重塑时遇到的共性问题与改编经验,为跨文化戏曲舞台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西方经典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重塑:第一章主要对越剧舞台上的西方经典作品改编剧目进行梳理。首先,通过越剧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善于吸收和借鉴的传统,从音乐、表演、剧目题材三个层面分析和总结其通过长期吸收借鉴而成型的剧种特征。之后再对越剧舞台上的西方经典题材剧目,尤其是莎士比亚剧目进行梳理,为后文的改编可行性分析与框架研究做铺垫。第二章主要从文化维度理论着手,以《王子复仇记》对西方经典的改编可行性展开讨论。通过权力距离、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阳刚气质和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和时间导向等五个文化维度,对比《哈姆雷特》原作背景与我国传统戏曲文化背景差异,就文化层面为剧作改编后的舞台呈现扫清障碍。第三章则对《王子复仇记》的舞台呈现进行符号学分析归纳。首先对情节删减、人物重塑、原剧内涵等分析和归纳,指出剧作改编的新颖之处与不足之处。之后以演员内外、视听觉为划分依据,罗列分析戏曲舞台符号。最后通过对越剧《王子复仇记》改编得失的分析,结合其他剧种和其他作品所具有的共性特点,希望能在符号学视角下为中国戏曲舞台上的西方作品跨文化改编提供思路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