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成书两千年来,历经窜扰,内容错乱,真讹舛杂,莫辨其实。字句不同,则释意迥异。于是明清学者进行了诸多校勘考订,以求正本溯源,规复旧观。梁玉绳《史记志疑》一书乃其中成就最著者。然惜其鲜有专门研究著作,前人虽有所评论,或简而不全,或有失允当,故笔者以不才之学,拟对《志疑》一书作一较为全面之梳理,提出管见,以为玉引。全文分为四部分:一、玉绳之家世、学识及著作梁玉绳(1744-1819),字曜北,钱塘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增贡生。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皆名宦。玉绳虽家世贵显,却不志富贵,年未四十即弃举子业而专心撰著。玉绳濡染家学,淹贯群籍。又以家世之故,得结交当世名流。其见者广,其交者众,故其学识渊博,具有极高学术修养。喜著书,兀兀弗倦,邃于乙部著作,于《史》、《汉》二书尤专精致力。《史记志疑》外,又有《清白士集》二十八卷。二、《史记志疑》成书背景梁氏《史记志疑》一书于乾嘉时期出现绝非偶然。首先是时代因素。有清一代,学术昌明,乾嘉时期,尤为兴盛。此期学术主要成就在于考据,推明古训、溯求本源、实事求是,为此期学术之重要特色。乾嘉学者之治学方法由经学波及史学,或校注古籍,或辑佚古书,或改补旧史,或考证史籍。以考证校勘、纠谬去惑为主之《史记志疑》于此期成书,实乃时代学术背景下之必然产物。《史记》问世以来,研究者代不乏人。汉魏六朝时期为《史记》之传播与初步研究时期,唐代奠定了《史记》在史学史与文学史上之地位,此期形成之《史记》三家注,从文字考证、注音释义,到注人注事,注天文历法、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典章制度等,无所不备,为《史记》研究史上第一块里程碑。宋代开评论《史记》之风,明代为《史记》评论之兴盛期,以凌稚隆《史记评林》为代表<WP=4>的辑评工作,搜集整理各家评论,汇为一编,给研究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清代是《史记》研究之高峰期,清人对《史记》研究最大之贡献,乃在考据。《史记》考证,后汉已开其端,至乾嘉时期,成果已相当丰富,为梁氏《史记志疑》之成书打下了坚实基础。故《史记志疑》亦是“《史记》学”发展之必然结果。三、《史记志疑》之性质、体例及内容就性质而言,此书属“史考”一体。就体例而言,此书非录全篇,随文而论,而是依《史记》篇目,设条辨析。《志疑》一书之内容甚夥,概而言之,略有数端:曰校勘文字。该书有相当篇幅是对《史》文进行校正,讹、脱、衍、倒、错简及删补均有涉及。校勘方法上,或单用,或合用,灵活把握,不拘一格。曰考证史实。该书考证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到事件之真伪、时间之正误、人名地名、官职风俗以及《史》之称名、断限、补缺等。曰揭示矛盾。史公作《史》,史料庞杂,工作艰巨,矛盾抵牾,诚所难免。对于某些文字、史事,《史》有前后矛盾或与他书不合而又无从考证者,梁氏亦一一列出,以志其疑。曰补充注释。对于《史》文中某些字句,由于时代或其他原因,前人没有注解或不能注解者,梁氏亦能征引文献,训词释文,以释其惑。曰驳斥谬解。《史记》之文,有误解而误注者,有《史》无误而他书误者,于此梁氏均能一一析而辨之。曰评文论法。《志疑》一书于天瑞地俗、材料取舍、人物抑扬、体例编次、叙事之法、作《史》旨意等方面,均有评论,其中亦不乏精湛之处。四、评价《史记志疑》一书,世人颇重视之,今日学者,受其益良多,其学术价值,实不可没。本文从三方面进行评价。(一)、底本之选择。梁氏此书以凌稚隆《史记评林》即所谓“湖本”为底本,颇遭后人非议。然湖本之校勘亦有精审之处,且其底本与参校本均为当时所见较好版本,其价值自不可忽视。梁氏以湖本为底本,是以其于当时盛行之故,可知<WP=5>梁氏此书既为《史记》而作,更为读《史记》者而作。(二)、价值与影响。其一、恢复《史记》原貌,功绩卓著。其二、于《史记》点评密切相关。其三、勇于怀疑,求真求是,对后世学术影响深远。(三)、局限与不足。有不当疑而疑或疑而不当者;有校勘考证误者;有评论失于片面者。此外,此书“见其细不见其大”,又以现传古籍校勘考证,有着先天不足,使其论断之可信度大打折扣。如今,《史记》研究虽呈全方位发展态势,而文献之考订辨伪、疏证训释仍不失其基础性地位,故《志疑》一书之价值及作用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