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创伤,该病致残率和死亡率较高,相对于人类其他种类的疾病而言这种创伤是灾难性的。SCI发病的直接原因是位于椎管内的脊髓受到严重创伤或者其他病理损害,以至患者损伤脊髓部位以下的躯体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等功能发生障碍。脊髓一旦发生损害将对患者造成终身的疾患,常见的后果为肢体残疾与肢体功能障碍,对患者本身、家庭以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因此,研究和治疗SCI一直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而且也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重视。本研究基于以往脉冲电针治疗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Raf/Ras/MEK/ERK信号通路为切入点,探讨两种不同电针对大鼠髓损伤后14天丝裂原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2(Mitogen-activated/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2,MEK2)、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phosphorylation-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 p-ERK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SCI大鼠后肢运功功能和神经元的影响。研究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的作用,探讨不同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轴突传导功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应用针刺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从而进一步发展传统针灸学理论。方法:选择雄性清洁级SD大鼠(100只),利用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脉冲电针组(20只)、音乐电针组(20只)五组。采用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SCI模型。其中两组不同电针组均选取“大椎”、“命门”进行不同电针针刺干预,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空白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在治疗组治疗时进行抓取束缚,保证处理条件的相同。SCI后14d,采用神经功能评定法——BBB评分对大鼠脊髓损伤进行评估,综合评定大鼠SCI后的运动功能。采用HE染色、尼氏染色方法观察脊髓损伤大鼠损伤脊髓前角组织病理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和Western blot技术观察损伤脊髓MEK2、p-ERK1含量的变化。结果:BBB评分结果显示,经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后肢活动功能较模型组均有改善(P<0.01),且音乐电针平均值高于脉冲电针,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HE染色与尼氏染色结果说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组均可修复脊髓前角神经元细胞,增加神经元细胞中尼氏体含量,且音乐电针优于脉冲电针;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说明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可提高脊髓前角神经元中MEK2、p-ERK1的含量,但两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改良式的Allen’s打击法复制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损伤脊髓的病理特征及床表现,从督脉入手的治疗方法也使损伤大鼠下肢的运动功能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脉冲电针与音乐电针均能诱导SCI大鼠脊髓内MEK2、p-ERK1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修复再生功能,音乐电针作用较脉冲电针略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