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粗放型的建筑设计方法,在这个环境问题被高度重视的时代里显得越来越具有局限性。不分地域的千篇一律的建筑形态,更是对人性需求的粗暴践踏。为了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这种方法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一种精细化、地域化的技术形态反映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而且,这种设计方法还应当为建筑师、工程师和业主的精细紧密的配合提供平台,要易于理解、可共享、方便操作。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研究,就是在尝试构建这种新的设计方法。中国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城市的人居环境。榆林地处沙漠边缘,在能源经济带动下城市的发展却受到了生态恶化的威胁。在这种脆弱的生境条件下,探索绿色建筑的发展模式便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榆林沙地区域,代表了这样一种语境——即是严寒地区、太阳能较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生境脆弱地区和经济发展快速区域等多重限定的交集。如何在这种多重的限定中寻求正确地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将成为文章思考之所在。本文对榆林沙区绿色建筑模式语言的研究,是在“建筑模式语言”理论探寻建筑普适性的研究内涵下,在“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层面进行延伸和扩展,探索建筑对一定气候环境普适性的规律。基于建筑气候学理论,探索特定环境模式下的建筑适应性模式;基于绿色建筑形态的研究,将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模式重构为具体的设计模式语言。在这种逻辑框架内,作者结合参与的“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项目的经验,首先确立了该区域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技术路线:最大化的被动式设计+有效地可持续能源与资源策略+技术集成的建筑模式。基于这种技术路线,本文首先依据生物气候图的方法,针对榆林市的气象数据分析得到了该地区被动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优先考虑冬季设计:1)建筑防寒保温最重要;2)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采暖;3)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冬季防风。其次考虑夏季气候设计:4)考虑隔热设计;5)调控太阳辐射得热;6)利用自然通风降温;7)利用建筑蓄热降温。并且明确了五种被动式设计模式:被动式太阳房、自然通风、遮阳、蓄热降温和绿化。为了对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有更直接的助益,文章将上述被动式设计策略进行了模式语言的重构。基于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涵,参考国内外绿色建筑实例,并通过绿色建筑形态层面的解析,本文提出了14条绿色建筑形态层面的设计模式语言。1)特征形体语言,包括紧凑形体,大屋盖、形体遮阳、“向阳”模式四种模式语言;2)缓冲空间语言,包括合院空间、中庭空间、封闭阳台(阴台)、边庭空间四种模式语言;3)应变界面语言,包括双层表皮、复合立面、构件化遮阳三种模式语言;4)自然构成语言,包括覆土覆沙、生土建筑、沙生植被三种模式语言。此外,本文还在“严寒地区、太阳能较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生境脆弱地区和经济发展快速区域”这种多语义前提下,探讨了榆林地域所适宜的可持续能源与资源的建筑利用模式,从主动式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和水资源集约利用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技术路线。最后,本文结合“榆林沙地林业科技产业园规划”项目的经验成果,以剖面图的形式将所述的模式语言和技术模式进行了集成,初步构建了四种技术集成的沙区绿色建筑模式。同时,结合两种类型建筑的概念设计方案并依赖计算机模拟手段,对相关模式语言的形态设计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