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改制,农民工问题也相应而现。对社会现象有着强烈敏感度和关注度的人文社会学科也相应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映和思考,将农民工纳入文学形象也成了题中之义。而当社会文明发展到媒介文化影响强大的今天时,作为媒介典型代表的影视也相应关注到了农民工现象并在影视题材中对农民工形象进行了反映和塑造。基于形象创作的语境、创作主体的影响,将不同话语视角和语境下的农民工形象进行分类研究就十分有意义。与传统文本形象研究不同的是,我将农民工形象置于影视媒介的现代场域,将农民工形象置于媒介不同的语境和创作主体下来进行双重审视。由于现代媒介对形象塑造的决定作用,以及在影视媒介环境中不同的话语主体和语境的引导和影响:第六代导演精英对农民工形象进行塑造时体现出的是人文关怀和人性反思;商业语境下,导演个体虽然将农民工纳入影视题材,农民工形象特征却被导演各取所需,将农民工形象塑造为噱头、将农民工纳入情节叙事的链接……农民工形象因此显得模式化、平面化,底层身份在影视中丧失,农民工由此给观众造成了不同印象。可以看出,农民工形象在不同语境和主体言说下,显示出了形象风格的迥异。本文基于媒介场域对形象塑造的强大影响,在对不同建构下的农民工形象做出分析论述时,边述边议,阐释了媒介作为农民工影视形象建构的重要元素,怎样对形象品质产生了影响,并且批判地认识媒介场域下两种形象塑造的现状和正反得失,这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内容除了引言、结语,在内容主体上又一共分为两章,将农民工影视文学形象置于两种宏大语境和视角之中进行类型分析。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对象做了界说,对农民工的概念、农民工形象研究的影视媒介场域,以及本研究的方法、内容和预期目的做了简明交代。在第一章中,由于第六代导演倾向一致的对农民工形象进行塑造时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思考,并且在当代影视叙事中,在坚持自我批判立场和艺术操守时彰显了知识分子精英意识,所以第一章以新世纪第六代导演的农民工影视题材为主,分析研究他们视角下农民工影视形象的特征。在第六代知识分子精英导演的农民工影视形象塑造中,又由于导演影视风格和底层展示的侧重点和深入点不一样,对农民工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从苦难写实和人文关怀、现实批判与底层反思两个方面来进行的。由此,农民工影视形象分别分类为:苦难的奋斗者、“边缘人”、以及平冷叙述下的普通个体、人性的沦丧者。在第二章中,转入农民工形象的另一种影视展示。在商业语境下,由于消费市场扩展到意识、文化领域,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大众话语的多元化使得影视主题偏向社会问题及人心矛盾的方方面面。而农民工底层主体形象则逐渐在影视中淡出,使得农民工影视文学形象成为“在场的缺席”,即农民工形象虽然出现在影视中,但却被大众当成欲望投射的客体消费,导演依据市场消费倾向对农民工形象进行了“征用”:对农民工形象塑造时的模式化、单一化,将农民工形象化为噱头、将农民工作为影视情节链接的工具,农民工的底层影像则被遮盖。最后结语中,主要总结了媒介场域现实下,农民工的两种影视形象构建的正反得失,探讨农民工形象如何在当下影视中能得以合理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