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蒙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东北部边缘,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地势北低南高,该区域由四川盆地逐渐向乌蒙山脉抬升形成。保护区包括三江口、罗汉坝、小草坝和海子坪等自然保护区的四个片区,总面积达45000 h㎡。它们分别分布于昭通市的大关县、永善县、盐津县、彝良县和威信县等五个县境内,地理位置介于27°3.5~28°31N、103°15~105°53E之间。在《云南植被》中,乌蒙山被区划为“东部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属于我国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ⅡB)。本植物区域在云南省内的面积不大,但是其自然环境条件和植被地理特点独具一格,与云南高原植物群落区系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内,选取群落原始、结构完整、特征典型的不同地段常绿阔叶林设置样地。基于累计面积0.9h㎡的18块样地资料,对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物种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结构、生活型和乔木层主要物种的更新动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1)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共有维管植物73科、135属、253种及变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科、16属、20种;双子叶植物共有54科100属200种,单子叶植物共有8科19属33种。该常绿阔叶林维管植物十分丰富。
(2)对该区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属的区系特征分析表明,组成该群落的温带属多于热带属,群落具较高的温带亲缘性,但热带成分在群落中仍占较高比例,非中国特有种以热带亚洲和东亚分布为主,中国特有种以华中、华南、西南分布为主,反映了东部中亚热带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带常绿阔叶林的属性。
在种一级上,该群落热带成分逐渐退出,而大量温带的种类得以形成和迁入,表明本区植物区系的来源以温带性为主,同时受到热带植物区系的一定影响,具有亚热带过渡到温带并明显体现出温带的区系性质;该群落特有现象十分丰富,共有中国特有种156种,其中与云南省(共有19种)其他地方的联系不甚紧密,反而与中国其它地区(共有137种),特别是西南片区(共有48种)的四川(共有24种)及四川、贵州(共有14种)共有种更多,说明比之云南,该区种的区系特征更接近与四川及贵州,该群落种的区系地位总体已经属于华中植物区系,与该群落属的区系表现相同。
(3)组成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优势科为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和蔷薇科;优势属为栲属、木荷属和石栎属。乔木层树种共有89种,通过对所有树种重要值的计算,该群落在乔木树种的组成上表现为以峨眉栲、华木荷和硬斗石栎为主要优势树种,并具有多种优势树种的共优群落。灌木层共有106种,以成片的竹子占据绝对优势,并有大量的乔木幼树,真正的灌木种类较少,只有51种。草本层共有物种77种,以薹草(Carex spp.)和短肠蕨(Allantodia spp.)占优势。层间植物丰富,共有38种。
(4)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的垂直结构分层明显,分为:乔木上层,乔木中下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植物。物种的水平结构表现为高存在度的种数很少,低存在度的种数很多,反映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分布和组成的多样性。存在度的排列为Ⅴ<Ⅲ<Ⅳ<Ⅱ<Ⅰ,比例为0.8:2.0:4.0:17.0:76.3。
(5)根据Raunkiaer的分类系统,对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维管植物生活型及叶特征进行的统计分析表明:该群落以小、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分别占32.02%和18.97%,并有较大比例的地下芽植物(12.25%)和藤本植物(13.83%)。叶级以中型叶为主(70.0%),叶片特征以单叶(81.4%)、纸质叶(45.5%)、非全缘叶(64.8%)、非尾尖叶(92.9%)为主。
(6)本保护区内常绿阔叶林海拔跨度较大,局部地形差异造成的小生境条件差别很大,形成了许多层片结构相似、优势层片略有差异的群丛。经过整理,本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其下可分为3个群系,即峨眉栲群系(Form.Castanopsisplatyacantha)、华木荷群系(Form.Lithocarpus hancei)和硬斗石栎群系(Form.Lithocarpus hancei);18个群丛。
(7)该区的常绿阔叶林物种分布特征更接近与四川及贵州,区系地位总体属于华中植物区系;该群落的生活型和叶片特征表现出华东-华中一带同类群落的相似特征,而与云南澜沧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相比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