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和弦同杂音共存的格局,党报时评的政治权威和创新发展,决定了它在凝聚全党全社会思想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专栏作为党报时评的标杆,以“三个坚持”为基本原则,通过向大众读者提供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性意见,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大众化。同时,“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珍贵经验,也为新时期党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提供借鉴。回答“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大多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他们在指导党报为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服务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和形成了一系列以“三个坚持”为重要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也在漫长的革命时期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这些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实践,为“人民时评”专栏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赢得群众的大众化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有益于专栏应对多元社会思潮激荡带来的现实挑战。梳理“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容。纵观2005年至2015年专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621篇“人民时评”,专栏主要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阐释和解疑释惑,使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深入群众。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个领域普遍的分类标准,可将“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细化为五个方面:厘清市场经济科学发展的路径;解读民主政治深化改革的进程;传播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生态文明环境伦理的认识。突出“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创新。“人民时评”专栏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采取了有层次性、有针对性的三大路径,即话语路径、文本路径和文化路径。其一,专栏依托意识形态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上位语气话语向下位语气话语、抽象理论话语向具体实践话语的转换,实现时评用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话”。其二,专栏从回应社会热点出发,将关注热词与纪念历史相结合、择时而发与择事而发相结合、正面宣传与负面监督相结合,构建丰富、高效、准确的公众舆论空间。其三,专栏立足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根基和人民群众情感的文化心理,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之间本虚而实的良性互动。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审视“人民时评”专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作用,可以发现专栏工作创新中体现出的鲜明特色和时代魅力。从静态角度观察“人民时评”专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素,可将其分为主体、客体和载体三大要素。三大要素各有特色,体现在:大众化主体具有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责任感;大众化载体通过报网互动实现了媒介技术性融合;大众化客体则具有因言取效、以行担道的主动性。从动态的角度观察“人民时评”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可将其分为选题、加工和传播三大环节。三大动态环节的特色体现在:主题选择环节,以典型之一域谋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构建之全局;材料加工环节,以群众意识沟通“两个舆论场”;价值传递环节,以权威暗示效应引导社会舆论走向。对“人民时评”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瞻性思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起点上,“人民时评”专栏存在着作者队伍构成单一、传播模式缺乏互动、观点引导力式微等局限。对此,应当通过丰富意见表达队伍,建构高水平的群言平台;基于读者调查问卷,建立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基于“大数据”分析,建立舆论预警机制等方法,提升专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力。只有这样,“人民时评”专栏才能完成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纸库”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智库”的角色转换;才能发挥其作为旗舰党媒,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中“定海神针”和“中流砥柱”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