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从空间问题在建筑学中的显现和发展开始,结合对空间概念的多种诠释,阐明了空间研究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及其与建筑学的基本关系。在当前多元化空间研究的背景下,确立了一种致力于回归建筑学本体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以建筑空间设计及其教学操作为研究对象和目标。
论文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有关空间设计的若干模式。这一讨论以西方建筑空间设计的传统为主线,由学院派与新古典主义开始,提出了一种从体量出发的空间设计模式。随后,从现代主义的发展中,分别提出以柯布西耶的“多米诺结构”和范·杜斯堡的“空间构成”为代表的两种新的空间设计模式,发展或打破了传统的体量式设计方法。最后,在上述两种现代主义空间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九宫格”为代表的空间设计方法,它一方面综合了现代主义空间设计“结构-空间”的双重基础,另一方面建立了一种以空间形式为核心的设计及教学模式。这些基本的空间设计模式及其发展,形成了当前建筑空间设计与教学研究的基础。
接下来,论文对空间设计进行分析,从设计操作的角度,在“要素”和“机制”两个方面展开——前者(要素)可视为空间设计操作的基本对象或材料;后者(机制)则反映空间设计操作的诸多线索或因素的影响。以此解释不同的空间设计模式,并反映不同的空间概念。在研究中,借助于一种基本的双重性空间关系:针对设计要素的分析,提出“形体-构件”与“结构-系统”两类要素,与“分立”与“连续”两类基本空间关系相应:针对设计机制的分析,提出“强-弱”与“紧-松”两对机制,分别体现出“规定性-灵活性”与“单一性-多重性”这两对空间性质。
最后,在前述空间设计的模式以及关于设计要素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建筑空间设计的教学实践。以笔者参加的东南大学建筑系二年级设计课程为例,选取了“单一形体与空间”、“单元空间组织”及“综合空间”三个以空间为主线的教学题目,从相关原理和先例、课题设置(往往暗含了设计要素和机制的考虑)、设计操作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教学案例(学生作业)等几个方面对有关空间设计教学进行具体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