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文学怀旧”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情感的追忆或题材的流行,它们同时也反映出了作家的价值取向与精神立场。上海文学怀旧作品通过对旧上海的文化追忆和想象,使城市文化身份问题浮出了水面。城市“文化身份”问题的出现和特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有关,也和文化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的焦虑、困惑、失落有关。本文通过对上海文学怀旧作品、作家及怀旧原因的分析,尝试分析“文学怀旧”与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文化建构对于上海城市文化身份的过去和未来的意义与不足。本论文分的正文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简要回顾了“怀旧”这一概念的来源、历史演变以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现代怀旧的三个方面:回归式怀旧、反思式怀旧、认同式怀旧以及怀旧与审美之间的关系。第二章首先简要地回顾了上海都市文学的历史和现状;其次,分析了上海文学怀旧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作家与上海文学怀旧作品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纪实”性的散文类怀旧作品和“虚构”性的小说类怀旧作品(以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例)。第三章在第二章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指出了上海“文学怀旧”中建构的上海城市文化的特点:精致而审美的日常生活,浪漫自由的文化与消费主义的优雅都市,中产阶级话语的建立与扩张,并指出了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意义与不足。结语部分简单地总结了上海怀旧的特点与意义,也提出了维持上海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合理性是“协商”和“对话”,而不是以各种形式的“中心论”取而代之。这种建构上海城市文化的原则,表现出了文学创作不应该忽视当下的社会环境,也不应该一味地迎合主流的意识形态而失去了挖掘城市文化精神的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