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探索了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传播效果,是传播效果研究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延续和发展。台风‘山竹’过境时,网络中出现的一系列谣言引得公众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中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众的恐慌。在此背景下,个体如何利用资源得到支持和建立信任、如何科学地认知自然灾害风险,以及怎样获取、选择和分享灾害风险信息等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同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公众的风险认知和信息行为发生了改变,公众的风险认知如何影响其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而风险管理部门在掌握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的信息行为规律时也需要理论指导和支持。本文以现实需求为基础,对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和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展开研究,旨在了解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如何影响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本文主体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文献梳理得出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结构型、认知型社会资本,并通过文献和访谈得出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初始维度,将二者作为后续研究的基础和依据;第二部分选择“知信行”理论作为基础理论,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情境中的适应性,并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和自然灾害经历对其进行修正,构建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三部分首先确定结构模型,然后结合访谈得出预调研问卷,获取数据后通过因子分析获得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测量维度,形成正式问卷,构建出测量模型,最后使用Smart-PLS软件进行模型评估和假设验证。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结构型社会资本包括个体因素、社会网络和规范,认知型社会资本因素则为信任。结构型和认知型社会资本对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不同维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性别会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中的可控性认知,经济地位会影响公众自然灾害可能性认知;社会网络对公众自然灾害严重性认知具有显著影响;规范对公众自然灾害严重性认知影响最大,对可控性认知影响次之,对可能性认知的影响最小;信任对公众自然灾害可控性认知影响最大,对严重性认知的影响次之,而对可能性认知的影响最小。2)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由公众对自然灾害风险的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和严重性认知构成,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不同维度对态度的影响存在差异。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和严重性认知对态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对态度的影响力大小依次为:严重性认知>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3)影响机制为公众的自然灾害风险认知通过态度、行为意愿对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自然灾害经历能促进其在社会化媒体中获取、分享信息的行为。但是,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不同构成要素对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和严重性认知每提高1个单位,获取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07、0.07和0.06个单位;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每提高1个单位,选择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06、0.05和0.08个单位;可控性认知、可能性认知和严重性认知每提高1个单位,分享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08、0.08和0.11个单位。4)态度、主观性规范和行为控制知觉对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行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态度每提高1个单位,获取信息的行为、选择信息的行为和分享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173、0.164和0.250个单位;主观性规范每提高1个单位,获取信息的行为、选择信息的行为和分享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168、0.162和0.243个单位;行为控制知觉每提高1个单位,获取信息的行为、选择信息的行为和分享信息的行为分别提高0.155、0.146和0.224个单位。5)自然灾害经历正向调节行为意愿和社会化媒体中信息行为。自然灾害经历对行为意愿与获取信息的行为存在正向影响,即个体的自然灾害经历越丰富,行为意愿对获取信息的行为影响越大;自然灾害经历在行为意愿对选择信息的行为影响中不具有调节作用;自然灾害经历对行为意愿与分享信息的行为影响中存在正向影响,即个体的自然灾害经历越丰富,行为意愿对分享信息的行为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