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正在进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建设与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举世罕有”。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建设管理的现代性转型中,建立了与他们国情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社会政策体系,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曾经有课题组把国外社会建设管理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如下八个方面:一是重视制度建设,改善社会治理;二是强调人文关怀,突出公民参与;三是提倡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互动;四是法律与道德并重;五是致力于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六是强调政府投入和社会参与的结合;七是重视管理的专业化和精细化;八是重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其本质要求就在于建立以社会自我管理和公民广泛参与为前提的政府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社会建设的提速,就是一个个公民的行动聚合促成的。社会管理的新思路就在于,努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管理良性互动,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管理与服务融合,有序与活力统一的多元治理、共建共享的新模式转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志愿服务的兴起和志愿组织在全球范围的建立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社团革命”,民众热衷于参与志愿团体去提供人道服务,保障公民权利,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标志。与政府、市场共同构成公共治理支柱的公民社会的发展也成为我国社会变迁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是靠权力高度集中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的。这在一定情况下虽然能带来高效率,但最终却导致了社会缺乏弹性,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在“全能政府”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社会的发育和发展就是必要的和必然的。“社会善治”应该是政府的社会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有机衔接和互动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开放的系统中,对整个社会的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模式是难以奏效的。政府的首要任务是集中处理那些与整个国家的生存、安全、发展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而把群众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留给社会,同时把相应的权力过渡给社会。在这里,承担责任的是各种各样的非政府、非营利的志愿性团体,并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功能。这些团体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动员,有利于充满活力的社会的形成,而这正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要求的。因此,志愿性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公民社会的形成有着直接的联系,或者说它是公民社会发育的必经之路。志愿精神的第一要义是“自愿”,真正的公民社会是公民自己形成“我们要为社会做点儿事”的意识,自愿组织起来从事公益活动。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组织是建构公民社会的特殊力量,它以志愿服务社会的道德实践建构着社会,也建构着行动者自己,而这些都将成为社会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公民社会的建设必将提上议事议程,这是一个社会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社会组织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志愿活动、志愿组织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能够成为一个重要的建构要素,那将是我国社会发展之幸事。志愿组织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了扮演和实践现代公民的机会,并为公民社会提供了新的、有价值的要素。这些贡献包括,它强化了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养成了他们的平等意识和对人的尊重,使他们对权利和平等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公民社会的成员所应具备的美德。尽管中国式公民社会还存在很多实质性的缺陷,但大量草根性志愿者及由政府放权组织、社会自下而上演生,甚至觉醒于自治秩序而出现的志愿者组织,将会使更多的中国人参与社会,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并逐渐向政府争取自己的选择权、决策权和自治权,进而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当中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普遍觉醒的时候,建构完全意义上的公民社会的时机才会成熟。文章的研究框架如下:1.导论:包括研究的缘起,对论文研究的意义、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架构、研究方法。2.志愿服务的基本涵义及其孕育:阐述不同文明主导人类社会发展时期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志愿组织的孕育发展、基本特征、观念演进等。3.发展历程: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的社会建设发展背景,按照发挥的功能作用,进行历程回顾,提出了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发展历程的四段论,即建国初期以群众性捐助互助为特征的过渡起步阶段,以全民学雷锋运动为特征的运动式成长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探索建立志愿服务体系的转型发展阶段和社会普遍认同、广泛参与阶段。4.发展现状:立足中国志愿服务是中国公民社会的同构体,从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和时代背景分析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现状、特点及公民社会兴起的表现,提出公民社会视域下志愿服务发展的价值。5.功能定位和路径选择:当代中国志愿服务需要从产生机制、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的“转型”,即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模式向自觉的、内生型、自主性模式转变,由活动型组织向生产性组织转变。志愿服务除了增进社会福利,还需要在完善社会建设与共治、促进公共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引领社会文化方面发挥独特且显著的作用。为此,志愿服务应当建构包括与政府关系、社会筹资、制度环境、社会认同等在内的多重动力机制和支持系统。6.比较研究。以美国为代表的其它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因而志愿服务发展及其在公民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有着不同的特点。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志愿服务组织是中国公民社会的核心,志愿服务组织的兴起与中国公民社会的进程是一致的,其本身也是这一进程的有机组成。7.结束语。重申当代中国志愿服务及其组织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趋势,提出志愿服务在我国发展的依靠力量,努力促进志愿服务与“第三域”的有机结合。公民社会视域下志愿服务及其组织发展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