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测定控制超排卵患者控制超排卵周期前基础外周血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并探讨其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的相关关系。2、测定控制超排卵周期中不同时期外周血FSH、LH、E2水平,并探讨其与IVF结果的相关关系。3、测定卵泡液中FSH水平,并探讨其与IVF结果的相关关系。4、测定培养的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并研究其与IVF-ET结果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卵巢对促性腺激素反应性的生理机制,为控制超排卵方案提供更广泛的理论基础。 方法:2000年11月至2001年7月在我生殖医学中心进行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患者共计38人,38个周期。其中包括原因不明性不孕8人,输卵管性不孕30人,无男性不育因素。1、自然周期:所有患者于控制超排卵周期前的自然月经周期卵泡期(月经周期第3天)采肘静脉血,血清行FSH、LH、E2测定。2、控制超排卵周期:所有患者于高纯促卵泡素(FSH-HP)注射日、绒毛膜促性腺素(hCG)注射日、取卵日分别抽取肘静脉血,留取血清保存于-20℃,测定激素FSH、LH、E2水平。常规取卵,抽取全部卵泡,卵泡液离心,留取上清液,保存于-20℃,测定激素FSH水平。受精后分离颗粒细胞 中文摘要和卵母细胞,将所剥离下的全部颗粒细胞继续培养48 ’J’时,制成混悬液,并及时进行颗粒细胞膜上FSH丑含量的测定。 结果:l、38例自然月经周期第三天的基础血清FSH平均水平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有明显的差别①功.05)与获卵个数、受精率、卵裂率呈负相关(,0石3P划刀01,*0.43 P<0.05,*0.46 P<0*5),并与颗粒细胞上FS*-R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0功.05人基础外周血巳水平与获卵个数呈负相关(,o.41<0刀5人*H浓度、巳浓度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无明显的差别,并与颗粒细胞上FS HHR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0列.05人2、控制超扫百周期中FSHHP注射日、hCG注射日、取卵日,血清FSH、E。浓度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无明显的差别,与受精率、卵裂率无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与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P>0.05人h*G注射日外周血E。水平与获卵个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r=0.43P<o*5)。3、取卵日所获得卵泡液中**H水平、百泡液与取卵日血清FSH比(简称FSH比)妊娠组与非妊娠组有显著性的差异0功刀1),并与受精率、卵裂率有明显的相关性(*o.58 P<0*1,r=o.62 P<0*1;*o.62P<0*1,*0*3P<0*1),与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亦具有相关性(r=0.49 P<0*5,*o.59 P<0*1)。4、颗粒细胞上FSHK的含量与获卵个数无显著的相关关系0>0刀5人 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其获卵个数无显著的差异卯>0刀5人 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卵母细胞的成熟度有显著的差异O<0刀5人 受精率、卵裂率随颗粒细胞上FSH.R 2 中文搞要 的含量增力而增力(*0.57 P<0.of,*0.61 P<0.of)。5、 妊娠组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和非妊娠组颗粒细胞上 FSH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0<0.of卜平均颗粒细胞上 FSHR的含量在妊娠组明显高于非妊娠组0<0.0001人 结论:l、自然月经周期基础血清FSH水平妊娠组 与非妊娠组有明显的差别,并与获卵个数、受精率、卵 裂率有明显的相关性。hCG注射日血清E。水平与获卵个 数有明显的相关性。2、取卵时获得卵泡液中FSH水平、 FSH比与受精率、卵裂率有明显的相关性,妊娠组与非 妊娠组有明显的差别。3、取卵日所获得卵泡液中FSH 水平、FSH比与培养的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具有明 显的正相关性。FSH与FSHR相互作用促进卵母细胞的 成熟和发育。4、培养的颗粒细胞上的受体含量随受精率、 卵裂率增加而增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妊娠组和非妊 娠组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妊娠组明 显高于非妊娠组。颗粒细胞上FSHR的含量是IVF.ET 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