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制度如何设计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问题逐渐凸显,给农业发展尤其对城乡一体化和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通过改革现行土地制度克服农业生产力发展瓶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实现农民的脱贫致富,是一个值得从理论上探讨的重大问题。 研究从当下现实出发,分析阻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诸多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根据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与中央出台的多项涉农文件,分析新时期我国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其一,农业生产力发展瓶颈;其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其三,农民的脱贫工作进展缓慢。从思想困境、制度困境、市场困境三个方面发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并根据十八大以来中央土地制度改革的相关精神,提出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激活土地生产要素三大对策,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之策。 本文分为六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回溯建国以来到现今的土地制度改革历程。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历经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剥夺地主土地所有权,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二次是从农业集体化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第三次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产权改革。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分析土地制度改革如何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剥离地主所有权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发展历史过程。 第二章提出当前土地制度改革亟需解决的三大问题:农业生产力发展瓶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农民脱贫致富面临阻力。这三大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绊脚石”。我国农业现今仍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家庭分散式经营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从事家庭承包自主经营,农业生产力相对低下,这一切决定了我国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第三章分析土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通过对思想困境、制度困境与市场困境的着力考察,找出造成问题的三大根源:保守理念与陈旧思想的阻力;制度设计与创新思考的缺失;市场开拓与机制成熟的延缓。通过对三大根源的分析,探究当前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层阻力,进而试为解决当前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效办法与创新思路。 第四章主要研究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瓶颈的问题,提出推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的解决方法。首先开展相关理论梳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深入阐释当下中国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前提下,实现“三权分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从而把握改革的方向与原则。随后,分析“三权分置”下各权属的内涵与相互关系,认识“三权分置”的前提、核心与重点,并通过当前对“三权分置”的探索实践,针对我国地区的差异性分析改革的多种形式。最后,探求市场经济下更好地保护好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发挥好土地生产要素重要功能的前进路径。 第五章主要研究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滞涨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解决办法。首先基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方策,提出解决问题的四大路径。其次,思考如何通过当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建设,逐步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解放被束缚的农村劳动力。最后,借鉴英国、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经验与教训,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启示。 第六章主要研究农村脱贫致富的问题,提出激活土地生产要素,农民分享改革红利的解决办法。主张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为基础,推动土地经营权改革。又主张通过调动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农村新型生产主体,创新农村金融市场,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财产的转变,将农民手中的土地资源变成真正的“活资产”。同时强调做好以上工作的前提是坚持三条底线:即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总之,搞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土地是发展生产的基本要素、财富积累的重要平台,也是亿万农民的“身家性命”。因此,土地制度改革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中国广大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与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