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充分了解贵州两座水库蓝藻多样性,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对红枫、百花水库进行一月一次的采样研究,并基于基因测序技术深层次了解水库蓝藻组成及多样性变化特征。同时于2018年8月(秋季)、2018年12月(冬季)、2019年3月(春季)、2019年7月(夏季)采集红枫水库和百花水库柱状底泥并分析蕴含藻类群落结构及分布,并在2019年7月、11月采集两座水库表层底泥于室内进行底泥藻类复苏实验,结果如下:红枫水库共鉴定出17种蓝藻,优势藻种主要为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湖丝藻(Limnothrix sp)、平裂藻(Merismopedia sp.)、色球藻(Chroococcus sp.)和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百花水库共鉴定出10种蓝藻,优势藻种主要为假鱼腥藻、色球藻和鱼腥藻(Anabaena sp.)。红枫水库、百花水库蓝藻生物量均以假鱼腥藻占主要地位,红枫水库蓝藻种类数及蓝藻群落生物量明显高于百花水库。红枫水库假鱼腥藻生物量在夏季7月达到最大值(3382.9μg/L),百花水库假鱼腥藻在秋季9月处于全年峰值(544.3μg/L),且红枫水库假鱼腥藻生物量全年均处较高水平(均值为172.9μg/L)。红枫水库蓝藻多样性(0.38)相较于百花水库要高(0.30),全年蓝藻多样变化整体为以春季最高(0.49),秋冬季次之(0.42),夏季多样性相对较小(0.41)。基于基因测序分类出,两座水库除常年优势藻种假鱼腥藻外,还分类出一些超微型蓝藻如蓝菌属(Cyanobium)、聚球藻(Synechococcus)、原绿丝蓝藻(Prochlorothrix)、Nodosilinea_PCC-7104。且超微型蓝藻蓝菌属在两座水库中全年占据一定优势。p H、水温(WT)、透明度(SD)、正磷酸盐(PO4-P)、总氮(TN)是影响红枫、百花水库蓝藻群落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两座水库底泥藻类组成中主要以硅藻门为主、绿藻门次之,蓝藻门种类相对较少。总体上,红枫水库相较于百花水库底泥中蕴含更多藻类;两座水库表层底泥藻类季节性变化大致为秋冬季表层底泥藻类丰度逐渐升高并在冬季达到最大,春季逐渐减少。红枫水库表层底泥藻类丰度大小排序为花鱼洞(HYD)>将军湾(JJW)>后午(HW),百花水库表层底泥藻类丰度排序为岩脚寨(YJZ)>花桥(HQ)。两座水库底泥藻类中,蓝藻门仅出现在表层底泥(0-2cm)且丰度相对较少。两座水库底泥藻类均以小环藻、颗粒直链藻、针杆藻为主要优势藻种。影响红枫、百花水库表层底泥藻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为营养盐、水温(WT)、溶解氧(DO)。通过对红枫水库、百花水库夏冬季底泥藻类复苏实验研究显示,两座水库硅藻和绿藻复苏起始温度为6℃,蓝藻在夏季底泥复苏中起始温度温度为11℃,冬季较夏季略低为6℃,这可能与表层底泥的季节性以及蓝藻在底泥表层的活性有关。蓝藻在光照条件下,复苏丰度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多,绿藻、硅藻在弱光条件下复苏丰度相对较高,且随温度的升高和光照对其生长有一定的限制作用。通过对比分析红枫、百花水库夏冬季底泥藻类复苏结果显示,两座水库冬季底泥藻类复苏丰度较高于夏季,并且整体上红枫水库藻类复苏丰度略高于百花水库。其中红枫水库底泥藻类复苏前后变化量大小顺序为后午>将军湾>花鱼洞。百花水库底泥藻类复苏前后变化量大小顺序为岩脚寨>花桥。复苏实验中得出,温度、光照、营养盐是两座水库影响藻类复苏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