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讨论这一体现教学交互性的重要形式,逐渐成为中学课堂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中学教师组织的课堂讨论却不尽人意,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升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对提升课堂讨论有效性、彰显课堂讨论的教学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与课堂观察发现,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从整体上而言是比较有效的,但仍存在以下问题:讨论流于形式、趋于功利;讨论准备不充分;讨论目标设定单一;讨论分组、分工不合理;讨论规则不明确;论题缺乏讨论价值;讨论氛围不活跃;教师过多介入讨论;学生参与机会不平等;讨论评价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等。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和任教科目的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有效性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这不仅与教师教学观念存在偏差、理论知识匮乏、教学能力欠缺、教学反思缺乏、教学效能感低下、学生参与度低、师生、生生关系不和谐等主体因素有关,也与课堂时空制约、班级规模过大、教学培训缺位、教育评价功利化等环境因素有关。因此,要提升中学教师组织课堂讨论的有效性,可以从主体的努力和环境的改善两方面着手。具体而言,包括:其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避免课堂讨论的“形式化”、“功利化”与“模式化”。其二,提升课堂讨论的操作技能。在设计环节,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确立科学的讨论目标,加强讨论知识与技能准备,精心设计讨论主题,进行合理的分组分工,灵活的座位排列,并明确讨论规则;在组织环节,教师应创设积极的讨论氛围,促进学生的平等参与,科学地引导讨论进程,并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评价环节,教师应积极开展赏识性、多边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和全面性评价,构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的评价体系。其三,通过反思日记、共同商讨和参与研究反思课堂讨论。其四,在平等、理解、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其五,缩小班级规模,拓展讨论时空。其六,教学培训的常规化与精细化。在考虑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健全培训体制,加强培训管理,开展讲座式、训练式、观摩式和研讨式等丰富多样的讨论培训。其七,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力求评价功能正常化、评价标准科学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