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研究,探索农业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推進广东农业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广东省农业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采用理论分析、实证调研、比较研究、个案分析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概括了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涉农高职教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40-03
一、前言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特色、产业结构和文化特色等情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支撑了产业发展。一是合理的办学模式。这些办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二是高度的法律保障。一般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三是稳定的经费支持。稳定的经费支持不仅可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的延续,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涉农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社会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国内的职教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分会的组织架构,以理事会为集团最高决策机构,常务理事会为集团最高执行机构,秘书处为综合协调机构,分会为日常执行机构。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主要以契约(或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契约(或章程)的指导、约束下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研究国内外成功的做法可以得出启示,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二是可以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三是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转制为高职院校,201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有29年涉农办学历史,有深厚的农业行业背景,确立了“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涉农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在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推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效运转,并藉以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本项目研究。
二、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
1.健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支持和帮助下,2012年7月3日,由学院牵头,联合50多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中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简称“集团”)。集团建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的工作架构,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依托,秘书处设在学院,负责活动组织、会员联络、网站维护、文档管理、信息收集与发布以及财务管理等。未来集团事务工作还将设立若干个工作委员会,如产学研用委员会根据行业需要,研究并提出专业建设意见,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集团坚持以对接农业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人才订单培养、专业和课程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共享等合作方式,搭建农业行业产学研用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平台,整合行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的资源,逐步实现人才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利益链的有机融合,促进集团各会员单位持续健康共同发展。一是契约合作,平等互利。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联合办学,共同发展。四是学校开展企业员工进修、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学历。五是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教育教学环节。
2.推动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一园三平台六协会”(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广东村村通科技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厅安全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服务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广东省宠物技术联盟创新平台;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家禽业协会、广东省饲料协会、广东省肉鸽协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开展社会服务。利用拥有的国内、省内知名的动物专家(如鸡专家、猪专家、鸽专家等)、植物专家(如茶专家、花专家)、食品专家、饲料专家的优势,主动配合省农业厅、卫生厅、科技厅等,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联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对农户、农场、社会公众的教育、引导,发挥专家的权威作用,促进相关事件的快速解决。合作对象从过去一般性企业逐步转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校内学习与企业营销类岗位需求的对接,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同步、实习与就业的联体。
3.借助集团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是广东省“十二五”示范园区规划项目,并已列入广州市整体规划建设。“创新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柯木塱南路,总规划建设面积900亩,规划建设面积10.36万平方米,适于开展现代农业的种养、教育、示范、推广和展示。园区以农业教育、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由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区、现代农业职教区、农业企业总部集聚区、植物检疫实验区、景观绿化区、林地区7大功能板块组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园区作为国家和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良种示范展示平台的核心地位,促进广州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创新基地和总部集聚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开展如下工作:一是与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协同创新论坛;二是整合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院校及所在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与“三农”有关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农村建设等,从而形成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与相互支撑;三是作为全校各专业体制机制创新理念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100名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四是围绕培养服务广东“三农”人才进行研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联合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六是开展送教下乡、科技服务;七是根据园区生产建设需要与学院相关专业紧密结合开展教学组织、生产培训、项目引进、科技研发及考核评价工作。 4.推进协同基地建设。学院以152个实验实训室为载体,建有覆盖所有专业群的17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和物流省级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进有关教学系通过“学院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推动”,和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明确校企双方权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具体形式有:一是“融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在企业中共建“融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厂中校”)。“融入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可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二是“引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学校提供场地(也可投入部分设备),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引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校中厂”)。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活动,院校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技术研发等科技活动提供支持。
5.采取措施,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相关行业协会成员单位等优先引进、聘用教师,打造一支校企所协共享、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实施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计划,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5名。二是实施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三是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新增骨干教师50名。四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五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请15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六是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培养院级专业教学团队15个。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学院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分配激励三类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6.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广泛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在7个院级重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逐步带动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院各专业在原有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业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出台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专业产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各专业每年召开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实现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及就业建设,并使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学生实践与真实场景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利益上得实惠。
7.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学院还充分发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2012年以来,学院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3个专业分别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肇庆农业学校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计划对接学生计划数350人,2013年计划对接学生数700人。并在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进行探索。2014年3月,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考函〔2014〕7号)精神,学院启动了自主招生工作,开展了中高职“三二对接”试点转段考核工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
8.开展技术研发、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咨询和推广。校企之间加强信息互通,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合作,真正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学院联合协同单位成立的8个农村科技服务团队获得省科技厅认定,团队成立以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防控、饲料检测分析、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服务,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出谋划策,作好规划,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协同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提升学院服务“三农”能力。涉农科研人员和相关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结合、校内外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技能学历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等多种形式,做好技术创新与研发、技术培训与服务;承擔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横向联合的课题25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取得成效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共享办学资源。在政府的主导下,与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争取把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在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抓好中高职“三二对接”的项目建设;在畜牧兽医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多方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平台,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产学研用委员会”职能,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建立“校中厂”及“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提供实践条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创收上有实惠。
2.实现学院三年三跨越。集团工作使学院更加紧密地围绕广东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依托“校企所协”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开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服务产业的能力建设。2011年底学院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进校评估,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跨越;2013年1月,学院通过了整改和上级的评估回访,正式成为合格的高职院校,实现了第二次跨越;随后,学院启动“创新强校创示范”工程,经过积极努力,2013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学院为第三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粤教高函〔2013〕144号),实现了学院三年内的第三次跨越。这为学院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2014年5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认定学院牵头组建的“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为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建设)(粤教科函〔2014〕52号)。
3.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优势专业的建设力度,突出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引领作用,使学院涉农特色专业发展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逐步形成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学院办学定位的专业结构;学院还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指标水平有较大提升。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调整专业布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队伍建设、服务“三农”等方面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涉农高职教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240-03
一、前言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结合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特色、产业结构和文化特色等情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支撑了产业发展。一是合理的办学模式。这些办学模式促进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使其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质。二是高度的法律保障。一般发达国家在农业职业教育方面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三是稳定的经费支持。稳定的经费支持不仅可以保证农业职业教育的延续,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涉农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也逐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社会产业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国内的职教集团基本上都建立了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分会的组织架构,以理事会为集团最高决策机构,常务理事会为集团最高执行机构,秘书处为综合协调机构,分会为日常执行机构。职教集团各个组成单位仍保持独立法人资格,各组成单位在法律地位上完全平等,主要以契约(或章程)为联系纽带,在集团契约(或章程)的指导、约束下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研究国内外成功的做法可以得出启示,一是发展职业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二是可以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三是要以终身教育为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四是要充分考虑企业利益。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是以农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成立于1985年,前身是广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6年转制为高职院校,2013年11月被批准为省级第三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学院有29年涉农办学历史,有深厚的农业行业背景,确立了“立足广东,辐射华南,培养面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涉农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在农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推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有效运转,并藉以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开展了本项目研究。
二、借助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推进涉农高职机制创新
1.健全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在省教育厅、省农业厅支持和帮助下,2012年7月3日,由学院牵头,联合50多家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涉农中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了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下简称“集团”)。集团建立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秘书处的工作架构,以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为依托,秘书处设在学院,负责活动组织、会员联络、网站维护、文档管理、信息收集与发布以及财务管理等。未来集团事务工作还将设立若干个工作委员会,如产学研用委员会根据行业需要,研究并提出专业建设意见,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集团坚持以对接农业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发展为纽带,通过人才订单培养、专业和课程共建、实习和培训基地共享等合作方式,搭建农业行业产学研用结合和校企融合的平台,整合行业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的资源,逐步实现人才链、人才培养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成果转化链、利益链的有机融合,促进集团各会员单位持续健康共同发展。一是契约合作,平等互利。二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联合办学,共同发展。四是学校开展企业员工进修、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学历。五是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科研、师资培养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教育教学环节。
2.推动集团内成员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一园三平台六协会”(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广东村村通科技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厅安全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服务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平台、广东省宠物技术联盟创新平台;广东省农村经济学会、广东省家禽业协会、广东省饲料协会、广东省肉鸽协会、广东省茶文化研究会、广州市动物诊疗行业协会),开展社会服务。利用拥有的国内、省内知名的动物专家(如鸡专家、猪专家、鸽专家等)、植物专家(如茶专家、花专家)、食品专家、饲料专家的优势,主动配合省农业厅、卫生厅、科技厅等,借助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公共媒体,联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对农户、农场、社会公众的教育、引导,发挥专家的权威作用,促进相关事件的快速解决。合作对象从过去一般性企业逐步转向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实现了校内学习与企业营销类岗位需求的对接,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同步、实习与就业的联体。
3.借助集团推进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是广东省“十二五”示范园区规划项目,并已列入广州市整体规划建设。“创新园”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柯木塱南路,总规划建设面积900亩,规划建设面积10.36万平方米,适于开展现代农业的种养、教育、示范、推广和展示。园区以农业教育、科技创新为切入点,由农业科技创新区、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区、现代农业职教区、农业企业总部集聚区、植物检疫实验区、景观绿化区、林地区7大功能板块组成,园区的规划建设将进一步巩固园区作为国家和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现代农业良种示范展示平台的核心地位,促进广州市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现代农业的产业创新基地和总部集聚区。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开展如下工作:一是与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协同创新论坛;二是整合广东省高职教育农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所在院校及所在企业(科研院所)的资源,联合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解决社会广泛关注的、与“三农”有关的一些现实问题,包括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新农村建设等,从而形成我省农业职业教育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对接与相互支撑;三是作为全校各专业体制机制创新理念的培训基地,每年组织100名教师进行培训学习;四是围绕培养服务广东“三农”人才进行研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联合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六是开展送教下乡、科技服务;七是根据园区生产建设需要与学院相关专业紧密结合开展教学组织、生产培训、项目引进、科技研发及考核评价工作。 4.推进协同基地建设。学院以152个实验实训室为载体,建有覆盖所有专业群的17个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和物流省级实训基地,建成园艺技术实训基地、畜牧兽医实训中央财政专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推进有关教学系通过“学院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推动”,和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原则,明确校企双方权宜,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具体形式有:一是“融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企业提供场地和部分设备,学校投入部分设备,在企业中共建“融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厂中校”)。“融入式”生产型实训基地实现了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可在就业招聘、产品研发、成果转让、技术培训等方面形成更广泛的合作。二是“引入式”生产型基地。是指学校提供场地(也可投入部分设备),企业投入设备和人力资源,在校内共建“引入式”生产型实习实训基地(即建立“校中厂”)。企业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生产活动,院校为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企业为学生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技术研发等科技活动提供支持。
5.采取措施,提高团队整体水平。与省内相关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通过校企所协互兼岗位、互聘职务、联合攻关等方式,实现人才无缝对接、互派共育。从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相关行业协会成员单位等优先引进、聘用教师,打造一支校企所协共享、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一是实施教学名师队伍建设计划,培养院级教学名师15名。二是实施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计划。三是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计划,新增骨干教师50名。四是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五是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请150名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六是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培养院级专业教学团队15个。通过建章立制,健全完善学院教师目标管理、考核评价、分配激励三类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可行的师资队伍管理机制,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6.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在广泛开展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首先在7个院级重点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此逐步带动专业群及其他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步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课程与岗位的对接、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学院各专业在原有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专业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并出台了《广东科贸职业学院专业产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章程》,规定各专业每年召开产学研用工作指导委员会会议,实现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实习及就业建设,并使校企双方在项目研发推广、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学生实践与真实场景对接,保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利益上得实惠。
7.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学院还充分发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引领作用,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2012年以来,学院畜牧兽医、园艺技术(都市园艺)、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3个专业分别与广东省高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惠州农业学校、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肇庆农业学校开展“三二对接”试点工作,计划对接学生计划数350人,2013年计划对接学生数700人。并在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方案、课程及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实践实训等方面进行探索。2014年3月,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14年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考函〔2014〕7号)精神,学院启动了自主招生工作,开展了中高职“三二对接”试点转段考核工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有序推动中。
8.开展技术研发、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广东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先行先试”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有益的尝试,在此过程中,学院加强与行业、企业在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为企业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咨询和推广。校企之间加强信息互通,开展应用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项目合作,真正为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学院联合协同单位成立的8个农村科技服务团队获得省科技厅认定,团队成立以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禽流感防控、饲料检测分析、农村政策法规以及面向“三农”实际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技术服务,为我省新农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出谋划策,作好规划,主动联合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协同开展相关专题研究与开发,提升学院服务“三农”能力。涉农科研人员和相关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点面结合、长短结合、校内外结合、脱产与业余结合、技能学历结合、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等多种形式,做好技术创新与研发、技术培训与服务;承擔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横向联合的课题25项,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取得成效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共享办学资源。在政府的主导下,与企业建立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争取把广东农业职教集团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在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抓好中高职“三二对接”的项目建设;在畜牧兽医专业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多方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平台,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院“产学研用委员会”职能,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探索建立“校中厂”及“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健全校企共建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为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服务提供实践条件,使企业在技术上得发展、创收上有实惠。
2.实现学院三年三跨越。集团工作使学院更加紧密地围绕广东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战略目标,依托“校企所协”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开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工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服务产业的能力建设。2011年底学院通过省教育厅人才培养工作进校评估,实现了一次重大的跨越;2013年1月,学院通过了整改和上级的评估回访,正式成为合格的高职院校,实现了第二次跨越;随后,学院启动“创新强校创示范”工程,经过积极努力,2013年11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学院为第三批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粤教高函〔2013〕144号),实现了学院三年内的第三次跨越。这为学院进一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构建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2014年5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认定学院牵头组建的“广东家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发展中心”为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建设)(粤教科函〔2014〕52号)。
3.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通过加大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优势专业的建设力度,突出园艺技术、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引领作用,使学院涉农特色专业发展实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逐步形成适应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适应学院办学定位的专业结构;学院还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的指标水平有较大提升。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调整专业布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队伍建设、服务“三农”等方面为同类院校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