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分布预测及其捕食信号对两栖动物蝌蚪隐蔽行为的影响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zzi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是世界性入侵物种,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入侵区扩散趋势,同时也是入侵区土著两栖动物及其幼体的捕食者。为防止该物种的进一步的扩散,有效保护我国本土两栖动物,深入开展该物种在我国的入侵预测分析,明确其在我国适宜的分布范围,对其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检疫对策和防控预案提供依据。
  首先,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本文采用Maxent的生态位模型,拟合了9个相关性较小的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作为模型预测变量对牛蛙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六个气候因子(Bio1年均温,Bio2月均温范围,Bio3等温性,Bio8最湿季的平均温,Bio12年降水量,Bio15降水的季节性)和三个地理因子(Dem海拔、Slope坡度、Aspect坡向)。根据ROC曲线与AUC值,对两物种分布区的预测结果效能进行了判定,同时也对该物种在我国的适生区进行了适生性等级划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气候下,牛蛙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较广泛;适宜牛蛙生存的潜在分布区主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和中部地区,其中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湖北、湖南、四川、台湾等省为高适生区。刀切法(Jacknife)分析显示,年降水量是影响牛蛙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为34.7%。在未来两种气候模式下,牛蛙潜的分布范围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2070年ACCESS1-0大气环流模式下减小幅度最大,主要表现为西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的高适生区面积减少明显;而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部地区,高适生区面积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破碎化趋势。另外,牛蛙分布的中等适生区,有略向北移动的趋势。此外,在西藏西南地区存在少量高适生区。
  由于牛蛙对入侵区两栖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捕食作用,本论文也以潜在入侵区的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高原林蛙(Rana kukunoris)的早期胚胎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这些物种的胚胎对牛蛙的捕食化学信号的学习能力以及其蝌蚪的生长发育和反捕食行为(隐蔽场所的使用)是否对牛蛙的捕食信号的学习具有后滞影响。通过设计控制实验,使用牛蛙捕食信号刺激,对中华大蟾蜍和高原林蛙的早期胚胎进行了的三种处理:1)具有新的捕食者化学信息的水中饲养(牛蛙);2)具有新的捕食者化学信息与受伤的同种蝌蚪化学信息的水中饲养(牛蛙+同类受伤蝌蚪信号);3)在清水中饲养(控制组)。对于各组发育成的蝌蚪,测量了其体重、体长形态学参数。另外,也开展了隐蔽行为实验。将来自于前面三种处理的胚胎发育而成的蝌蚪分别暴露在四种水体中:1)仅有捕食者化学信息的水体(牛蛙);2)仅有同类受伤蝌蚪化学信息的水体(同类受伤蝌蚪);3)同类受伤蝌蚪信息和新的捕食者信息组合的水体(牛蛙+同类受伤蝌蚪);4)清水(控制组);然后,通过抽样检查方法,观察和记录了它们对隐蔽所的使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潜在入侵区的两栖动物的早期胚胎对捕食者的捕食信号,具有学习能力,并且这种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后滞效应,但这种后滞效应因种类而不同。在蝌蚪形态方面,有毒腺的中华大蟾蜍的蝌蚪,在经历早期的捕食风险学习后,在后期发育成身体较小的蝌蚪,而无毒腺的高原林蛙蝌蚪,却发育成了身体较大的蝌蚪。在蝌蚪行为方面,早期的胚胎处理情况对毒腺的中华大蟾蜍蝌蚪避难场所的使有明显影响,而对无毒腺的高原林蛙没有明显影响。总体上中华大蟾蜍蝌蚪和高原林蛙蝌蚪对躲避场所使用的频率随捕食风险升高而增加。
其他文献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随着作物产量的逐步提升,秸秆产量也日趋增加。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是秸秆资源化的主要利用方式,但东北地区秸秆收获后当地气温较低,秸秆在田间腐解困难,使直接还田利用存在限制,推广程度弱于华北及以南地区;堆肥处理可解决秸秆腐解困难等问题,低温等不利条件仍是阻碍传统堆肥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论文采用玉米秸秆为堆肥物料,设计一种自引发式堆肥装置(SCD),探究SCD在东北地区低温
学位
氟元素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是动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然而,氟的摄入量过多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氟危害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吉林省西部地区作为我国典型的高氟区之一,区域内氟的分布情况及污染防控成为地区环境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野外勘察和室内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吉林省西部地区主要湖库泡沼:查干湖、向海水库、洋沙泡、珠山泡为研究对象,对氟在水体及底泥中的分布特征、底泥中氟的存在形态、释放特征、及环境因
学位
目前,畜禽养殖污水已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畜禽养殖污水的排放量较大,污染物含量较高,难以达到排放标准,随着畜禽养殖中高剂量重金属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使得畜禽养殖业污水中重金属含量较高,这些含量较高的重金属进入环境中,会导致生活环境的严重污染,近几年,重金属污染治理主要采用了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这样不仅运行费用大,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而采用微生物去除法治理重金属污染,因其运行成本低、操作简单、无二
学位
近年来,东北黑土地重用轻养、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茎腐病害时有发生。在黑土肥力亟需改善的情况下,秸秆直接还田成为土壤有机培肥的重要手段,尽管前人从还田方式、还田深度以及秸秆形态对土壤的培肥机理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秸秆还田对土传病害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那么,不同耕地地力背景下,不同秸秆还田量的有机培肥效应是否一致,对茎腐病害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会产生
学位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工业、农业等的不断发展,各种重金属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土壤中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和动物的身体健康以及植物、农作物等的正常生长。因此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迫在眉睫。一些耐冷菌在低温下能通过诱导作用形成重金属的碳酸盐沉淀,在寒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应用潜力,因此本文试图从长期受到重金属污染的矿区土壤中分离出能在低温下诱导重金属形成碳酸盐沉淀的细菌,
学位
金属矿石开采和冶炼往往会导致周围土壤因大气沉降、工业废水排放和污染事故等原因而导致污染,吉林省磐石镍矿开采和冶炼历史较长,为了探明矿区周围土壤镍污染情况,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扩大了土壤样品采样区域,对重点污染区域进行了加密采样分析,初步分析了土壤镍的污染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设施蔬菜种植土壤的污染情况,对其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初步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镍轻中度污染土壤的修复。主要
学位
农田土壤作为大气中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影响。阐明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排放规律,对于深入了解区域温室气体源汇过程及机理,并采取合理措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黑钙土区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扩散的影响状况,并结合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进行土壤质量评价,进而明确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于2018年在吉林省白城市开展田间试验,连续原位测定玉米农田0-40cm土层
学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污染及能源枯竭等问题也日趋严重。工业生产中含有有机污染物的废水不加处理或处理不当排放到水体中,因其毒性大,从而导致水体严重污染。因此,研究高效处理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材料意义重大。  纳米ZnO是一种具有良好光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并且已经作为光催化和吸附材料被广泛研究,所以近些年纳米ZnO多被应用在环境治理方面。然而,纳米ZnO也存在电子-空穴对易复合、自身粒径过小
学位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腾飞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对我国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期望更加优美的居住环境。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生态宜居建设。  丰谷镇,素有“绵阳南大门”之称,是一个历史悠久,距今已
学位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Sprengel)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杂草,经过几十年的传播和扩散,现已在全世界的多个国家广泛分布,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紫茎泽兰从云南省传入四川地区。现已广泛分布在四川地区的南部,为四川省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畜牧业以及农林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泽兰实蝇(Procecido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