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0世纪以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呼唤。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到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联系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的纽带是生产实践,生产实践既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含人与人的关系,而最基本的人类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不同的生产关系下必然产生人与自然关系的差异。在这一理论启示下,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客观存在的资本逻辑,而消除这一逻辑的唯一途径就是构建稳态经济模式。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及主张,全面分析中国生态危机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指出中国解决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在发挥社会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 资本的逻辑,即资本追求利润的天性要求生产不断扩张的逻辑。当资本的逻辑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生态危机的爆发就成为必然。本论文指出:虽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目前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改革开放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速度的经济模式,正是西方社会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产生的以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核心指标的思想的体现;改革开放后生态危机的加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逻辑的出现并且向整个经济系统蔓延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生态危机加剧的事实说明,即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果任凭资本的逻辑泛滥,也同样会产生生态危机,而这种泛滥在加剧人与自然矛盾的同时,还会加剧人与人的矛盾,最终威胁到我国社会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本文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与能否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是同一个问题。 在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现实国情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解决中国生态危机的稳态经济模式。稳态经济模式是生态社会主义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然而这一模式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其具体主张有许多与中国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借鉴其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特色的稳态经济模式应该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以适度增长、公平分配、可持续消费为特征,通过对经济系统的总体设计,达到稳态的要求。 直接的生产过程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的内在动机使其行为必然遵循资本的逻辑,单纯依靠市场经济调节企业行为,生态危机无法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生产领域具有两大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与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公有制的建立,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起来,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互相对立。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统一、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统一,主张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显然,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相一致。因此,建立公有制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保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要求有正确的目标导向,建立以绿色GDP为核心的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对企业行为的约束、激励与引导,把资本的逻辑限制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