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0年10月至2001年3月,用除草剂精克草星、草甘膦及重金属离子铬、铜等染毒鲫鱼(Carassius auratus),分别以其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以及外周血中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等血液学生理指标来研究毒物对鲫鱼的遗传和生理毒害作用。结果显示:分别用精克草星、草甘膦及重金属离子铬、铜等染毒鲫鱼后,均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对鱼体产生毒害作用,引起鱼体在遗传学、生理学方面的变化;不同毒物对鲫鱼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而且同一种毒物对鱼体的不同遗传、生理指标的影响也是极不相同的。 1.精克草星:染毒鲫鱼后,几乎所有的浓度组均能引起鲫鱼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上升;并且,出现了一个浓度高峰值(3mg/L);在高峰值之后,鲫鱼的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不再随之上升,反而下降,并不表现剂量效应。遗传毒性随时间的增长呈现缓慢上升的正相关;鲫鱼对精克草星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精克草星对鲫鱼的生理毒性是比较大的,所有的浓度组和所有的处理时间均能影响鲫鱼的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和白细胞数。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随着毒物浓度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加长,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大都随之下降,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而白细胞则随着毒物浓度的上升及处理时间的加长,随之下降,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 鲫鱼红细胞对浓度为3mg/L~6mg/L的精克草星的反应最为灵敏。而白细胞对较高浓度(大于0.75mg/L)的精克草星反应较大。 2.草甘膦:染毒鲫鱼后发现有许多组的微核率高于清水组,但也有许多组低于清水组。当浓度为0.04g/L和最高浓度(1.28g/L)及其附近几个浓度时,出现的微核率大多低于清水对照组。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出现高峰时的浓度并不是同步的,核异常率及总核异常率出现高峰的浓度低于或等于微核细胞率;草甘膦对鲫鱼微核率的影响具有一个作用浓度高峰值(0.16g/L),即毒物的浓度对细胞核物质的影响并不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染毒时间的长短与微核率之间也不具有相关性,毒物处理组与正常清水组之间差异显著和极显著的浓度基本上集中在0.16g/L和0.32g/L浓度组之间;但是染毒时间与鲫鱼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则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草甘膦对白细胞的影响既和浓度高 P‘一 g低有.关,也和染毒的时间有关。‘ 同时可以得知除草剂精克草星和草甘膀对鲫鱼的毒性(包括遗传毒J性和生理毒性)是不一样的,精克草星要大于草甘磷。 3.铬高于:一定范围内浓度的铬离子对鲫鱼具有一定程度的毒性,浓度在 10mg/L、20mg几和 40mg几时,t检验达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用铬处理2一4无时,微核率有的上升,有的下降:当染毒6天时,所有的浓度组微核率均上升;在处理8 天时,几乎所有浓度组虽然微核率都比清水对照组有上升,但较处理6 天组有所下降。不论铬离子是何种浓·度、处理时间多长,鲫鱼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呈增多趋势。 4.铜离子:对鲫鱼的毒性要比铬离子大得多。鲫鱼对铜离子耐受的最高浓度为0石叶.omg/L之间。所有的铜离子处理组的微核率和绝大部分的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都比清水对照组有明显的上升;三者的变化都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升高和染毒时间的加长而增多:而且当浓度为1.omg几且处理时间超过6天时,鲫鱼就不能存活。铜离子在处理较短时间(2天和4 天)且较低浓度时,鲫鱼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先是小幅度下降,然后逐渐上升,直到超过正常对照组。 5.维生素BZ的桔洲用:在铜或铬的处理液中加入维生素BZ后,对鲫鱼的遗传、生理毒性大多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对鲫鱼的存活也有较大的 差一影响。但是维生素民对不同的毒物(铜和铬)以及不同的染毒时间的桔抗作用是不相同的。 维生素巳对铜离子遗传毒性的抑制作用是比较微弱的:而对铬离子的遗传毒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过下降幅度的多少与铬离子浓度的高低以及处理时间的长短关系并不明显。: 用铜处理时,所有加维生素民组的白细胞数量都出现下降的现象,而用铬与维生素民共同作用时,较高铬离子浓度和较长处理时间的个别组白细胞数反。而增加。一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了解了除草剂精克草星和草甘磷对鱼体的毒害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重金属离子铜和铬的毒性以及对鲫鱼的不同毒害程度。从而为渔业、农业和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