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地区发展速度加快,乡村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面临着转型升级,且随着城市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乡村成为旅游目的地,转型为以旅游发展为主的旅游型乡村。但在发展中面临着旅游产品同质化、乡村性体验不明显、乡村环境恶化、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薄弱等问题。本文的写作目标正是在苏州旅游型乡村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问题的关键,为苏州旅游型乡村的良性发展出谋划策。首先,对苏州旅游型乡村发展进行基础性分析。对苏州旅游型乡村涉及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总结,明确目前关于旅游型乡村的研究重点。从外在条件与内在环境两方面探讨影响苏州旅游型乡村发展的各要素,以及现状参与模式,并根据不同阶段影响要素作用程度的大小,主导参与模式的不同,将苏州旅游型乡村的演变分为起步、发展、巩固三个阶段,并从经营规模、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空间布局以及参与模式等方面进行相应分析。其次,对苏州旅游型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根据推拉理论,将苏州旅游型乡村发展归结为两个主导动力,即外在推动力和内在驱动力。并在动力机制的作用下,将苏州旅游型乡村的发展分为起步、发展与巩固三阶段。并针对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规划统筹、空间布局、资源环境、旅游开发、基础设施以及政策制度等六个方面分析问题,提出解决优化策略。再次,苏州旅游型乡村发展策略的提出。将乡村特色的体现、乡村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参与模式的创新作为乡村发展的立足点,形成多层次、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并根据区位交通、资源禀赋等要素提出“城市依托型”和“景区依托型”两类不同的旅游型乡村,明确各自的类别属性,凸显自身的特色,在发展过程中有轻重主次之分,并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适宜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两类各具特色的旅游乡村,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策略,前者采取城乡互动的发展策略,后者走联动互助路线,在进行乡村旅游建设规划时,合理进行乡村内部空间的布局、景观的营造、旅游服务设施的配置、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备以及交通系统的布置。最后,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根据苏州陆巷古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乡村环境、空间结构以及参与模式提出发展策略,使陆巷古村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以期达到乡村旅游与村民生活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