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生物治疗已成为继手术、放疗、化疗后第四大肿瘤治疗手段,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因子之一,但由于其广泛而严重的不良反应限制了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进一步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ecombinant human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derivative 3a,rhTNF-α D3a)是我国学者研制的新型低毒、高活性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其毒性比原型TNF-α降低11倍,对多种人源性和鼠源性肿瘤细胞具有与rhTNF-α同等有效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小鼠腹水型高淋巴道转移肝癌细胞株Hca/16A3-F是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凌茂英教授等筛选出的具有高淋巴道转移特性的细胞亚系,是研究自然条件下淋巴道转移的动物模型。本次试验主要观察了rhTNF-α D3a局部治疗对小鼠皮下接种的Hca/16A3-F移植瘤增殖能力和肿瘤局部淋巴结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 方法:Hca/16A3-F细胞复苏后取第二代腹水,离心后用生理盐水调整肿瘤细胞浓度为1×106/0.2ml,615小鼠右背侧皮下接种,每只0.2ml,待肿瘤长至0.5cm×0.6cm时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以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依托泊甙(Etoposide,VP-16)为阳性对照,rhTNF-α D3a为研究药物,隔日给药,各药均为瘤内及瘤周注射,VP-16在rhTNF-α D3a前1小时用药,共给药3次,rhTNF-α D3a共给药10次。接种第28天脱颈处死各组小鼠,取瘤称重,测量肿瘤大小,计算抑瘤率,每组取6个新鲜瘤组织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各瘤组织均半剖,一半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行切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分析Rb(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etinoblastoma)蛋白表达情况;各鼠均取局部淋巴结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行病理检查,确定淋巴结转移率;另一半新鲜组织行明胶酶谱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Metal metrixproteinase,MMPs)2和9的表达。 结果:rhTNF-α D3a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rhTNF-α D3a单用及与VP-16联合应用均有明显的抑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8.48%和75.41%,但联合用药抑瘤率与单用VP16(75.50%)无明显差别(P>0.05)。rhTNF-α D3a组肿瘤组织可见大量坏死灶,多沿血管分布,外周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流式细胞仪分析发现盐水组、thl,N下一aD3a组、vP一16组和联合用药组G0一G.期肿瘤细胞分别占18.67%、39.17%、27.69%和29.09%。thTN下一aD3a组肿瘤细胞增值指数为60.81%,较其他三组下降(P<0.05),DNA抑制率为25.23%,较其他三组增高(P<0.05),联合用药组(70.92%,12.80%)也表现出这种趋势,但与vP一16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免疫组化分析表明单药治疗组肿瘤细胞Rb蛋白表达率为13.1%(P<0.05),联合用药组为18.8%,均较阴性对照组(23.6%)低(P<0.05),但联合用药组与vP一16组(22.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 .05)。从淋巴结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看thTN下一Q D3a组、VP一16组及联合用药组的局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0%、222%和12.5%,联合用药抑制淋巴结转移的作用最强,但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5)。各组肿瘤组织均未检测到明显的入仁“P一2的表达。比TN下一Q D3a组非活性MN田一9的条带密度为37.99x104,VP一16组为39.29XIO4,均较盐水对照组(一5.60X飞04)高(P<0.05);联合组为27.78 X 104,与盐水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thTNFF一。D3a组活性卜且吸P一9条带密度为21 .19 Xl了,VP一16组为24.86 xl了,与盐水组(24.71 x10’)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用药组为10.17xl护,可抑制活性MMP一9的分泌(P<0.05)。 结论:thTNF一。D3a局部治疗对小鼠Hc留1 6A3一F移植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机理可能为:①抑制Rb蛋白磷酸化,使肿瘤细胞增值周期停止于G0一G,,促进细胞凋亡:②促进肿瘤细胞分泌MMP一9,激活血管生成因子,促进血栓形成,破坏肿瘤血管,抑制肿瘤增殖和转移。该药对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在本实验观察期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对肿瘤细胞淋巴道转移能力的影响机制较复杂,尚需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