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熵与黑洞奇异性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洞的热力学性质和其奇异性是黑洞的两个重要问题。在黑洞热力学问题方面,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黑洞熵。黑洞熵的起源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对黑洞熵起源的不同解释对应着不同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通过引入比较流行的砖墙模型和薄膜模型对黑洞熵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其中薄膜模型是砖墙模型的改进方法。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天然缺陷,即为了满足贝肯斯坦-霍金熵,它们都需要人为的截断因子。除此之外,薄膜模型还包含半经典条件失效的可能性。本文的第二章尝试解决这两种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在2.2节中通过引入广义不确定关系对薄膜模型做了修改,分别计算了静态Schwarzschild-de Sitter黑洞和动态Vaidya黑洞的熵,计算中天然消除了人为引入的截断因子,转变为由黑洞自身和最小尺度来决定的自然的截断因子,并且给出了最小尺度的可能大小。另外,本文在2.3节中利用广义不确定关系在其他黑洞中的普遍结论对薄膜模型的两个自由参数进行了修改,并利用普朗克尺度和广义不确定关系探讨了改造后的计算方法和黑洞本身存在的关联,其参数要求与黑洞自身的存在性要求是自洽的,即它们都对黑洞质量有相同的要求,同时这一要求也确保了半经典条件的有效,这一改进也使该模型具有了充实的物理意义。在2.4节中考虑了黑洞事件视界和宇宙学视界之间熵的纠缠性,这种纠缠在之前的研究中都是被忽略的,并对黑洞存在的总熵进行了修正,增加了一个额外项,并发现黑洞的总熵在考虑额外项之后,其两个视界面在互相接近时黑洞总熵将趋于发散,这是一个新的结果。黑洞的奇异性是黑洞稳定的根本前提,也是宇宙学中的重要问题。宇宙监督假设认为,宇宙中不存在裸露在视界之外的奇点,但该假设一直都没有被证明。本文第三章采用向黑洞投入试探粒子这一假想实验,来检测黑洞吸收试探粒子之后,是否可以通过改变黑洞的质量、电荷量或角动量,使其视界消失,从而导致奇点裸露。又或者,是否存在某种机制,导致本可能被破坏的黑洞因为这个机制而不会被破坏。本文在3.2节中针对三维Peldan黑洞在极端情况和近极端情况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发现该黑洞在吸收了恰当能量的粒子之后,黑洞会被破坏掉,其奇点会裸露在视界之外,这是对宇宙监督假设的挑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没有考虑辐射和自引力等情况。在3.3节中引入了暗能量模型的Quintessence项,并发现原本可能会被破坏的Reissner-Nordstr?m黑洞在加入Quintessence之后便不能再被破坏。这一结果可能说明宇宙中应当存在着暗能量,这也可以说是对暗能量的Quintessence模型的支持。
其他文献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DMFC)是直接使用液体甲醇作燃料,且不需要氢源重整的发电装置。因其燃料来源便利,电池内部结构简单,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高效化学电源。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纯Pt催化剂不同晶面的CO“中毒”反应机理研究,并验证从头算法的准确性;2.在此基础上,用从头算法研究Pt-Ru二元合金催化剂CO“中毒”反应的机理。 本
该文对常耦合系数非线性波导耦合器的拓展——变耦合系数非线性波导耦合器的原理以及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理论研究.从波动方程出发导出了描述非线性耦合器的耦合
本论文主要研究稀土掺杂的ZrO2纳米材料的发光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如下: 1.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地制备了稀土掺杂的二氧化锆纳米粉体。 2.详细研究了铒离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综述,简要介绍了激光-原子相互作用问题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其中着重介绍了强激光场中原子的电离和高次谐波产生的问题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研究的意义.第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传递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代光通信网络将朝着超大容量和超高速率发展已成为必然.随着宽带业务的增长和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的采用,
本学位论文的工作集中在对部分相干光束调制与传输的研究,主要涉及光束的空间相干性。光束空间相干性是光束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对光束传输后的光强分布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是光
薄膜光学作为应用光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近年来由于光谱干涉技术、激光技术以及空间光学、偏振光调制技术、光信息处理等技术的飞跃发展,促使光学薄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薄膜光学发展于十九世纪,1873年麦克斯韦创立的电磁理论奠定了薄膜光学所有问题的理论基础。但薄膜光学的真正发展是在1930年真空蒸发设备出现以后,这一设备的出现为薄膜光学的发展提供了设备保证。1961年激光的问世使薄膜光学得到了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