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为基础培养的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是我国竞技排球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国家体育总局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与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建立的新一批我国奥运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中,排球项目有41所。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认定、审批的新奥运周期41所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建设现状进行研究。对其制约发展因素提出针对性对策参考,从而优化“基地”建设目标,提高排球优秀后备人才输送质量和效率,推进竞技排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各“基地”评估申报原始材料,从“基地”建设基本条件、教练员队伍结构、训练教学的工作与管理、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等现状进行定量的全面剖析,得出以下结论:1.“基地”地区分布不均衡,建设基本条件总体良好。科研医务康复体能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部分“基地”配套设施不完整、资金投入跟不上排球运动发展的需求。2.“基地”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多渠道提高输送率,且为各级国家队输送大批优秀人才。3.排球后备人才梯队建设良好。“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得到广泛开发,保障了运动员科学文化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4.“基地”教练员队伍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达到历史最优水平,但男、女教练员配备失衡,且普遍缺乏岗位培训,科学化训练、管理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相对不足,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及积极性还不高。5.训练和文化课教学各项常规工作与管理得到改善。运动员训练过程监控、医务监督和人才库建设还有差距。建议多方面增加“基地”基础投入,抓好运动员选材,严格执行训练过程监控、医务监督、大纲考核、人才库管理及人才输送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练员、文化课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构建“基地”程序化管理模式,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更新办学理念,培养多元化发展的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梯队,提高运动员成材率和和人才输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