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子银行泛指与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类似却游离于监管体系外的金融机构,例如信托公司、投资公司等。我国影子银行在近几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影响因素主要有:2008年为应对经济危机抛出的4万亿政府投资活跃了市场经济;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手续繁杂,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境时不得不转向影子银行;近几年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等的发展兴盛,在活跃网络及地下交易的同时也拓宽了民间融资渠道。影子银行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市场经济表现形式日趋多样灵活。而除了积极影响外,影子银行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鄂尔多斯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柳林高利贷事件等频发,无一不揭示出影子银行发展并非完美无缺,而其中金融监管缺失是主要原因。货币政策是开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市场利率等实现经济的“升温”和“降温”,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而传导机制可以被视为货币政策作用于实体经济的“通道”,主要通过利率、汇率、信贷等手段进行传导。没有这一“通道”的畅通,就不会有货币政策的高效施行。而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并不发达,因此以信贷数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信贷传导机制在传输货币政策过程中举足轻重。近几年影子银行的发展冲击了传统正规的金融结构,货币政策量化度不足,信贷传导机制变得更加不可控,势必会影响货币政策施行效果,进而危及国民经济稳定。1998年央行取消信贷规模限额管理,实现市场化,使得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更加灵活。因此研究信贷传导机制,使其更加可控,对调整我国货币政策具有重要价值。影子银行规模是货币政策调整重要的参考变量,同时也对传导机制的通畅与否产生重要影响,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更为突出。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论文首先借鉴国内外学者在影子银行及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献,指出现有研究成果及不足。其次,结合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相关指标数据全面了解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情况。接下来针对影子银行影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的论题开展理论及实证研究。先是理论分析,指出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又结合CC-LM模型、金融加速器理论等,多角度分析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的影响,其次从银行贷款及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将影子银行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进行细化分析。实证方面,选取广为接受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指标加总之和测算最近几年的影子银行规模数据,并选取具体金融指标即影子银行规模(SB)、金融机构贷款规模(LOAN)、广义货币供应量(M2)、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构建VAR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变化对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机制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其中协整检验结果显示变量之间存在均衡关系;格兰杰检验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和金融机构贷款规模联系密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影子银行规模对其余经济变量的冲击更加不可观测。在理论及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只有影子银行合理运行、规模可控,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才能有条不紊。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现状对策分析等多种方法完成,实现从微观理论角度分析影子银行通过银行贷款及企业资产负债表渠道对信贷传导机制的影响,又罗列月度数据分析其冲击强度,使整个论题的研究更加深入。为针对性规范影子银行业务运行及推动我国现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实现改革,提高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效率提供理论及现实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