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巨大变革,社群交往集团从依赖于血缘、地缘、业缘的机械团体发展成为基于作为自由人的个体需求而联合的有机团体。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可供自由选择的城市集体社交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延伸为城市社群的交往休闲提供了场所。商业性会所是自由人观念交流与共享的联合体,是以消费、娱乐、功利社交为纽带的当代语境下的城市集体社交空间。商业性会所原型为缘于欧美的商业性会员制俱乐部。商业性会所在中国大陆的发展过程中,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影响,进行了必要的本土化发展。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引入的高尔夫球会会所和私人商务会所是商业性会所空间形态、运作机制在中国发展的开端。传统服务行业、住区会所对商业性会所模式的引入,使商业性会所根据本土市场做出了调试,发展了适合于本土市场的客户群体、运作机制,其投资、管理均呈现出本土化特征,运行方式、组织形式灵活、多元。在空间分布上从最初的乡村、城郊和城市商业中心发展到包含乡村、城郊、各级商业中心、社区的空间范围。消费分层与多元化需求决定了商业性会所针对不同消费阶层的定位,其主要目标人群从最初的高端消费阶层扩大到城市中间阶层。商业性会所经过移植与生长本土化过程,成为一个面对本土部分城市社群的城市集体空间。本文在明确了商业性会所含义、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对比中国不同时期的城市集体社交空间—明清时期的会馆、殖民时期租界总会、民国时期的舞厅、计划经济下的工人俱乐部四种形态。在全面分析现代化背景下商业性会所本土化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要素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商业性会所本土化的过程进行了剖析,揭示其本土化发展的规律。进而提出商业性会所是适合当代语境、符合城市社群交往方式的城市集体交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