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既是文学家也是翻译家,在众多的鲁迅研究中不乏对鲁迅翻译的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研究是探讨鲁迅特殊的翻译方法以及其选材,即“直译”“宁信勿顺”和“弱国模式”的选材等,似乎鲁迅的翻译自始自终都是完全以原文为基准的忠实翻泽,而他特殊的弱国模式也是从初期就形成。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鲁迅的翻译策略是以意泽作为起点的,他的翻译选材也经历了一段成型期。
本文将以翻译学家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和框架,分别研究鲁迅于二十世纪初期左右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说明诗学、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等因素,尤其是对翻译影响较大的诗学和意识形态如何影响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本文在“翻泽即改写”的视角下,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对鲁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选材两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
鲁迅的翻译策略并不是以其特有的“硬译”作为开端的。在鲁迅翻译活动的初期,他深受社会主流诗学的影响,采取了意译的翻泽策略。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之后,鲁迅认识到要想使外国文学更好地改造中国社会,需要将其文学形式和思想精髓都泽入中文,要达到这一目的,势必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他采取的这一策略可以说是对于当时社会主流翻译诗学的一种反抗。除此,鲁迅的这种翻译策略利传统意义上的直译有着相同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一点是许多研究者都没有探讨到的。和翻译策略类似,鲁迅对于翻译材料的选择也是从跟随社会风潮的迷茫之中慢慢觉醒,逐渐找剑了白己的定位。不同于当时许多翻泽学家试图以欧美强国的文学米改造中国社会的做法,鲁迅不断翻译国外具有反抗意识,自强,自救精神的文学作品,以此从精神上唤醒中国人民。这些作品大都是弱小民族的文学,由此鲁迅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鲁迅模式”,即“弱小民族文学的翻泽”。鲁迅翻泽策略和翻译选材的逐渐成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文学专业人士等因素影响和操控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所形成的整个文学系统和社会大环境造就了鲁迅的翻译活动。
将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用于对鲁迅的翻译策略和翻译选材的研究中,为鲁迅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历史利文化的视角,同时把翻泽活动放在系统的理论框架中研究,也为我们更科学地认识鲁迅的翻泽提供了一种范例,是运用西方成熟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的有益尝试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