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翻译——《关雎》英译中西对比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涉及两种语言,还涉及两种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描写爱情的诗作,《关雎》长期以来它以其朴实的感情、大胆的表露引起了国内外不少译家的关注,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但是,对《关雎》英译的研究却尚未形成相当的气候。本文尝试从文化翻译的角度探究文化因素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影响。通过对<关雎》中西18个英译本的比较,重点考察译者处理文化因素的具体翻译手段及其效果。论文共分为五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雎》英译的历史,进而对文化翻译理论和《关雎》英译目前的研究现状作了总体考察。通过分析文化因素与翻译的内在联系,作者指出翻译自身承载的文化特质使得把文化因素作为考察翻译研究的一个维度成为可能。 第一章主要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视域下探究了文化翻译的基本理论一文化翻译观。作者首先回顾了文化翻译观的提出及发展过程,进而详细分析了诗歌与翻译、译者与翻译之间的密切关系,然后指出诗歌翻译应以文化为翻译单位。从这一意义上说,翻译应注重源语文本在译语文化里功能的对等。本章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持。 第二章在宏观层面上试图根据中西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翻译目的,将其分为两种类型:国内译者以忠实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西方译者以摹拟汉语诗歌结构和意境表达为特点,保留异族文化特色,面向西方读者。通过大量译例的分析,本文发现译者的翻译策略受个人文化背景、目的读者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翻译评价时,有必要将文化因素列入翻译评价理论体系· 第三章则是在上一章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等方面对中西《关雎》英译进行对比分析。例如,在语音层面上,尤其是对拟声词的翻译处理上,中西译者都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造性表达。而在字词的层面上,西方译者容易在文化意向词的理解上出现偏差,造成翻译处理上的失误。文章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具有可译性限度,同时强调文化的不可译性决定了诗歌翻译没有绝对的可操作性。 最后,作者在总结和借鉴西方《关雎》英译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关雎》英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试图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提出理性思考,认为既要注重文化信息的传达,又要照顾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争取在两者之阀达到最佳平衡。
其他文献
光学新事物滤波器是一种光子学器件,只显示与输入图像相比新出现的或者是有变化的部分,而静止的图像部分在输出图像中不被显示。光学新事物滤波器被广泛用于探测和跟踪移动的
一、解放思想,谋求发展,需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作前提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路也制定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我局提出“增吨、压
患者,女,36岁。2008年7月5日6:00被家养犬咬伤,8:00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检查见患者左小腿有轻微表皮擦伤,无出血。经询问患者既往健康,否认有重大疾病史及食物、药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二语写作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相关的实证研究也日益增多。但其中大多数对于二语写作过程的研究仅停留在检验第二语言的写作过程是否与第一语言的写作过程
作为一位当代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以其1977年出版的经典之作《荆棘鸟》而著称。2003年出版的《呼唤》则被认为是她继《荆棘鸟》之后家世小说的回归之作。小说以澳大利
为了研究在复杂地形下的风力机优化排布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粒子群(PSO)优化方法,并借助风速回归函数解决一部分复杂地形所致的问题,对实际尾流效应设置约束条件,判断风能利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情感因素的研究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在对于情感因素的研究当中,语言焦虑又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议题。语言焦虑被认为是最重要
中国古典诗词享有“诗中有画”之誉,在于其语言含蓄隽永,意象含义丰富,从而可以带给读者广阔的遐想空间。其语言和意象具有高度的模糊性,而在阅读的过程中这种模糊性通过读者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自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后,许多研究者都已在相关领域作了大量的工作,写了许多文章并引进了两种宏观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同时,大量的微观的具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