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大批农民工的辛勤劳动。随着科技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第一代农民由于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下降等原因,陆续选择回到农村生活。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80后”“90后”农民工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新生群体正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个群体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已逐渐替代老一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生存和发展状态关系着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本文从J省T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中的难题入手,调研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之间的和谐互融。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就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同时介绍了本次研究的个案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最后介绍了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及其特征,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结构特点。可以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新生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具有时代性:新兴事物接受度高;具有不稳定性:就业缺乏保障;具有边缘性:社会融合度低;去乡土化:城市归属感不断增强。第三章主要通过调查分析和访谈的形式探究了当前J省T市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用的现状,分别从经济层面的生存适应、社会层面的外在模仿与内在封闭、心理层面认同与的脱嵌性进行了调查,从而为后续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现实基础;第四章主要进行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得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几个问题,分别是:就业困境:劳动市场中的劣势地位、生活困境:维权中的失语者、心理困境:摇摆中的边缘人、身份困境:脱嵌与再嵌入的角色冲突;进而从个人与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第五章的重点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问题的推进路径及反思,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政策保障路径;教育培训路径;社区化管理路径;交流互助路径及自我提升路径。总的来说,近些年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基本的理论框架已经建立,但由于城乡之间的区别较大,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针对三四线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性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剖析并提出对策。以期能够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和未来自我发展的进步,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市民之间的和谐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