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地震之后,我国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心理援助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内容在灾区广泛的开展。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是我国首次由政府倡导的大规模的灾害心理援助。事隔一年多,研究者针对地震灾后一年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援助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心理援助的效能进行总结与反思。
文章在前人对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汶川地震灾害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结合汶川地震的独特性详细阐述了本次地震发生后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特点;并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地震本身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地震灾后心理伤害的原因;从时间进程、心理伤害生成的过程、心理伤害的内容三个角度对地震后出现的心理伤害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者深入绵竹灾区一线,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绵竹地震灾区的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工人、农民等共计20名受灾者进行深入访谈。
研究结果表明,绵竹地震灾区的群众心理状况普遍较好,大多数人已经走出地震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绵竹灾区的心理援助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暴露出较多问题,如:心理援助的二次伤害不时发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的长期性与延续性无法保证、心理援助人群和地区的覆盖性不够、压力较大的特定人群关注不足等问题仍丞待解决。本研究建议从建立健全分层有序的国家心理援助网络,设立专管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援助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提升心理援助的专业化水平,从时间上、人员的连续性上保证心理援助的长期性也十分重要。汶川地震的发生为心理援助工作的研究和灾害心理的研究创造了机遇,甚至推动了整个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本研究在对灾后心理援助状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展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并从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水平、营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应对灾害心理的能力,改革和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