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后心理援助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来自一个汶川地震后心理志愿者的调研报告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千年一遇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时也给当地居民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地震之后,我国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心理援助作为抗震救灾的重要内容在灾区广泛的开展。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是我国首次由政府倡导的大规模的灾害心理援助。事隔一年多,研究者针对地震灾后一年灾区群众的心理状况和心理援助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心理援助的效能进行总结与反思。   文章在前人对地震灾害心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汶川地震灾害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结合汶川地震的独特性详细阐述了本次地震发生后所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特点;并从个体因素、社会因素和地震本身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地震灾后心理伤害的原因;从时间进程、心理伤害生成的过程、心理伤害的内容三个角度对地震后出现的心理伤害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者深入绵竹灾区一线,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选取绵竹地震灾区的教师、医护人员、公务员、工人、农民等共计20名受灾者进行深入访谈。   研究结果表明,绵竹地震灾区的群众心理状况普遍较好,大多数人已经走出地震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绵竹灾区的心理援助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仍暴露出较多问题,如:心理援助的二次伤害不时发生,心理援助志愿者工作的长期性与延续性无法保证、心理援助人群和地区的覆盖性不够、压力较大的特定人群关注不足等问题仍丞待解决。本研究建议从建立健全分层有序的国家心理援助网络,设立专管部门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援助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此外,提升心理援助的专业化水平,从时间上、人员的连续性上保证心理援助的长期性也十分重要。汶川地震的发生为心理援助工作的研究和灾害心理的研究创造了机遇,甚至推动了整个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本研究在对灾后心理援助状况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展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并从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升专业教师队伍水平、营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等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应对灾害心理的能力,改革和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能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科学技术是推动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股洪流,随着科技产业的不断兴起世界范围内教育家都意识到为公民提供优质的科学教育迫在眉睫。然而,建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过程,模
当前,高校间高水平运动员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地处区域劣势、外部资源有限的西部高校,如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如何加强内部管理,建立一套科
自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取得了较大发展,但在农村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状况令人堪忧。要促进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发展,必须了解该
期刊
THOG问题是研究不相容选言推理的一个实验范式。自从1977年英国心理学家Peter Wason首次设计出THOG问题并进行实验以后,该问题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兴趣。研究显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