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进一步在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数据。方法2009年6月-2013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消化道早癌、癌前病变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共338例,本文对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内镜下ESD切除且病理明确诊断的消化道早癌134例,其中包括食管23例,胃33例,结肠78例。分析病变特征(如病变、大小、部位)以及手术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诊断、随访情况等)。结果134例ESD手术患者中男性70例,女性64例。平均年龄62.7±10.8岁(39~85岁)。手术切除病灶大小平均为31.2±19.3mm。平均ESD手术时间为64.9±44.43min。病理结果癌变19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4例。整块切除率为95.52%,完整切除率为90.30%。中位随访期7.9个月,原位复发率为2.24%,无因ESD手术而导致死亡的患者。23例行ESD治疗的食管早癌患者中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61.9±8.97岁。切除病灶大小平均为30.8±20.6mm,平均操作时间为66.3±49.7min。病理结果癌变4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8.0%,完整切除率为92.0%。所有ESD治疗中均有创面不同程度的出血,经电凝、氩离子凝固能成功止血。而无术后延迟出血的发生。1例术中发生穿孔,钛夹夹闭治愈。4例食管病变术后出现病灶剥离部位环周狭窄,通过内镜下扩张及放置食管支架得到治愈。33例行ESD治疗的胃早癌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3±12.2岁。切除病灶大小平均为33.4±14.4mm,平均操作时间为59.8±36.7min。病理结果癌变6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5.80%,完整切除率为91.0%。胃早癌ESD手术过程中发生穿孔2例,分别发生在胃底及胃体,钛夹夹闭。术中较多出血6例,主要表现为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动脉喷射性出血。无术后迟发型出血,1例发生术后迟发型肺部感染。78例结肠早癌行ESD治疗患者中男38例,女40例,平均年龄62.1±10.3岁。切除病灶大小平均为32.4±16.4mm,平均操作时间为64.1±52.4min。病理结果癌变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9例。病灶整块切除率为80.6%,完整切除率为96.8%。结肠ESD操作过程中发生即时性穿孔的有7例,均在内镜下通过钛夹进行了安全有效地缝合,无术后迟发型穿孔,无术后感染及延迟出血的发生。单因素分析得出食管肿瘤环周范围(P=0.018)为影响食管早癌ES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食管肿瘤环周范围(P=0.002)以及病理分型(P=0.033)为影响食管ESD操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得出包括年龄(P=0.017)、肿瘤位置(P=0.046)、大体形态(P=0.022)为影响胃早癌ES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对年龄、肿瘤位置、大体形态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位置(OR:7.652,95%CI:2.461-69.08,P=0.039)及大体形态(OR:18.32,95%CI:1.62-143.02,P=0.024)为影响胃ESD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而影响胃ESD操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大小(P=0.034)、位置(P=0.028)、非抬起征(P=0.031)。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大小(P=0.012)和病理分型(P=0.115)为影响结肠ESD发生的相关因素。进一步对肿瘤大小及病理分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结肠ESD并发症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OR:1.452,95%CI:1.056-1.996,P=0.022)。肿瘤大小(P<0.001)和非抬起征(P=0.001)胃影响结肠ESD操作时间的相关因素。按照不同部位分为难于操作组和易于操作组,二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病变大小、操作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有效,其并发症可得到合理处理并为临床接受。食管早癌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为肿瘤组织环食管管腔的大小。而食管ESD操作时间的相关因素包括肿瘤环周病变的大小以及病理分型。胃早癌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肿瘤位置、大体形态。而胃ESD操作时间的影响因素包括肿瘤大小、位置、非抬起征。结肠早癌ESD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肿瘤大小。影响结肠ESD操作时间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和非抬起征。按照不同部位分为难于操作组和易于操作组,二者在并发症的发生、病变大小、操作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