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响铃草为豆科猪屎豆属植物假地蓝(Crotalaria ferruginea Grah)的全草或带根全草,生长于山坡、荒地,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较为常见,为贵州苗族侗族常用药之一。响铃草味苦、微酸、性寒,民间用于治疗久咳痰血、慢性肾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疗毒恶疮、月经不调等。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生物碱、香豆素、有机酸、糖类、甙类和甾醇等。本论文主要是对中药响铃草抗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活性筛选,期望能从中分离得到具有抗菌活性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成抗菌药物及对响铃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对响铃草化学成分分类提取,通过打孔扩散法和最低抑菌浓度法(MIC)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的定性筛选。将响铃草全草粉碎,95%7,醇,80%乙醇,70%乙醇常温浸提,浓缩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将乙酸乙酯萃取物用硅胶柱分段获得活性组分,然后通过柱层析、重结晶、TLC跟踪检测等方法对活性组分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响铃草黄酮提取物的综合抗菌活性较好,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较为突出,其MIC为6.25mg/ml。从响铃草抗菌活性组分中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测定,质谱、核磁等技术分析及与标准品对照,并参照文献全部鉴定了其结构,分别为:豆甾醇(1)正二十三烷酸(2)正十八烷酸(3)、4’,7-二甲氧基-5-羟基黄酮(4)正二十四烷酸(5)、β-谷甾醇(6)3’,5-dihydroxy-4’-methoxy-2",2"-dimethylpyrano-(5",6",6,7)-isoflavone(7)白桦脂酸(8)高山金链花素(9)大豆皂醇B(10)染料木素(11)4’,7-二羟基异黄酮(12)。其中化合物2、化合物4、化合物5和化合物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