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关注社交媒体信仰社群的在线学佛者。通过对藏传佛教某线上社群的参与式观察,以及17位在线学佛者的半结构式访谈,剖析人们通过线上修行实践所展开的信仰生活,及其对既有生活秩序以至社会文化结构的维系或重构。理论上沿袭着日常生活研究脉络,特别是德塞托日常生活实践及西尔弗斯通媒介驯化框架,探讨人们通过新媒介技术实践所创建的自我信仰空间、日常生活节奏与线上灵修文化。研究以媒介驯化的占有、客体化、并入、转换四面向,剖析在线学佛者如何透过驯化新技术来维系或重构日常生活秩序,并努力达成信仰生活与其他社会生活的协调。他们采用拼盘式皈依的“战术”,依据自身感受在多个线上社群及其所代表的各教派理念之间频繁地切换或并用。这种线上修行方式,既折射出当代宗教世俗化发展背景及人们的自由化信仰理念,也受益于新媒介技术固有特质及其所提供的信仰接触与选择契机。在空间秩序上,学佛者通过线上修行实践建构出混杂、流动、时断时续的灵性空间,突破私人与公众、世俗与灵性、虚拟与实在等传统二元框架。在时间节奏上,线上修行杂糅了生理时间与社会时间、家庭时间与工作时间、公历时间与藏历时间,表现为时间的“多重复奏”与缝隙嵌入,这种恰当的修行节奏也再现并进一步巩固社会时间的阶层性。在身份表达上,部分学佛者借助线上平台修行,却在其他公开场合回避信仰问题,新媒介技术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帮助他们实现多重社会角色的协商整合。通过对个案社群的参与式观察,研究深描出藏传佛教在线修行的四种活动形式:本尊仪轨念诵、年度禅修、视频开示、日常讨论及小组研讨。它们可以看作念诵圣典、持戒修行、告诫传教等传统宗教行为的线上延伸,新媒介技术也赋予了其显著的虚拟社区特性。新技术实现了传统仪式的线上延伸,同时也对传统仪式的时空关系、群已关系达成某种解构。线上修行实践创建出新型的线上灵修文化,呈现媒介现实主义特质(媒介技术印记与现实主义指向)。它既是对社会、文化、技术结构的再现,映射出媒介技术发展、国人现代性焦虑、中产阶层西藏想象文化等当下现实,同时也发展成为社会文化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实现对其的再建构。研究认为,在线修行作为新媒体时代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表征,呈现出束缚/创造的双面意涵,尤为体现在其对学佛者日常生活的多重嵌入之中。这种嵌入既是宏观社会性、文化性、历史性与技术性镶嵌,也嵌合在个体生命历程、生活场景与自我反思性意识中,体现出主流结构宰制与主体创造性的互动。一方面,家庭、工作等社会关系网络与角色期待规训着线上修行的时空策略与身份表达,媒介技术环境限定了线上灵性实践的达成形式,中产阶层西藏想象文化也对学佛者信仰选择产生着潜在引导。另一方面,学佛者在各种社会关系、文化规范、技术条件、生活期待及角色义务交错中,通过生活场景中的“权宜之计”与反思性战术选择,寻觅或建构出个性化的媒介消费方式,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线上灵修文化,从而收获了鲜活感性的实践经验、人生故事与生活方式。作为质化经验研究,本文呈现出对日常生活实践及其理论运用的一些反思。日常生活实践引导我们关注“作为生产的消费”及消费的创造性,这种立场的强化有时甚至遮蔽了对结构力量的关注。本研究表明,主流结构束缚与主体能动经验犹如日常生活实践之双生子,也提示我们回到德塞托论述的生产/消费、书写/阅读、策略/战术等二元共生逻辑中去讨论新媒介技术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