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的流行情况、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9年~2008年间经临床、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的先天性梅毒患儿105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EXCEL软件、SAS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从1999年到2008年各年入院病例数分别为0例、0例、2例、4例、7例、5例、13例、19例、34例、21例。(2)105例病例中,早期先天性梅毒104例,占99.0%,晚期先天性梅毒1例。新生儿占57例(54.3%),其中早产儿占21例(20%),低出生体重儿占26例(24.8%);3月以内占95例(90.5%)。患儿母亲分娩前已诊断梅毒者36例(34.3%),仅7例予以青霉素治疗,其中3例疗程为4周,余4例具体疗程不详。父亲有梅毒病史及“性病史”有23例,父母均有梅毒者12例。(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肝脏肿大、皮肤损害、肺部受累、骨骼受累及黄疸,其例数(比例)分别为84例(80%)、67例(63.8%)、66例(62.9%)、38例(36.2%)、38例(36.2%);脾脏肿大、水肿、心脏杂音及神经系统受累相对少见,分别为37例(35.2%)、21例(20%)、21例(20%)、6例(5.7%)。2个或2个以上器官系统受累的有67例。(4)105例患儿梅毒抗体检测(RPR)均为阳性,83例行TPPA检查均为阳性,在62例TRUST检查中,滴度1:2~1:320不等,以1:32最常见(29例),6例为阴性。其中RPR+TPPA均为阳性83例,RPR+TPPA+TRUST三者均阳性56例。75例(71.4%)肝功能受损,53例(50.5%)血液系统受累,表现为贫血38例(36.2%),血小板减少21例(20%),白细胞增高53(50.5%)例,1例降低。(5)105例患儿住院时间8小时~25天(M:10天),6例因各种原因未予以青霉素治疗;99例予以青霉素治疗后,50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6例临床症状、体征好转,13例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结论:1.流行病学特点: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在近10年(1999~2008)呈逐年上升趋势,其间05年有小幅度降低;08年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较高。2.临床特点:先天性梅毒多为早期患者,以3月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多见,出生时即可表现为早产低体重儿。先天性梅毒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肝肿大、皮肤损害、血液系统及骨骼系统受累,少数有神经系统、泌尿系统及眼睛受累,重者可多器官功能衰竭至病死。3.先天性梅毒诊断主要根据流行病史、临床表现、梅毒血清学检查及X线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青霉素仍是有效的治疗药物,大部分经治疗后短期预后良好。4.预防:孕前常规检测梅毒、正规治疗梅毒孕妇可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是防范先天性梅毒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