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7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批评的“方正县为日本人立碑”事件将一个原本并不起眼的小县城带入了大众的视野。此次的“立碑”事件之所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一方面是由于它刺痛了社会上一些人敏感的民族情绪,而另一方面是由于该县与日本在历史和现实上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本文试图以“立碑”事件和日本侵华时期的开拓团历史为切入点,来讨论方正县近三十年来向日本移民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移民过程,让更多的人了解方正县的实际情况。方正县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一个人口仅有23万的县城,但该县却近4万人通过各种方式移民日本,成为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侨乡。该县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口移民日本,是因为在当年日本战败之时,有众多的开拓团民遗留在了方正县,当地的百姓收养了大量的日本遗孤及残留妇女,与他们组成家庭并繁育后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这些残留在华的日本遗孤得以返回日本,同时也使那些与日本遗孤有着血缘和亲缘关系的方正人,得以移民日本。这种移民的热潮一直持续到今天。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描述方正人向日本移民的过程和方式,移民的数量以及移民在日本所从事的职业等。继而用国际人口迁移理论中的新经济移民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移民惯习说和移民文化理论,来分别分析方正县人向日本移民的原因。最后,讨论人口的大量迁出对该县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六个章节。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二十世纪上半叶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日本开拓团产生和壮大的历史背景,日本战败后开拓团民惨遭遗弃和方正县百姓收养日本遗孤的事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方正县的日本遗孤逐渐返回了日本,与此相伴随的是当地与日本遗孤有血缘或亲缘关系的方正人也开始向日本移民,几十年间,这种移民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每一个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移民方式。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首先通过大量的数据描述了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人口数量,在年龄构成方面,在日本的方正县人的年龄大多集中在20至50岁之间,以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为主;而在性别比例方面,女性由于具有跨国婚姻的便利而占到了移民的大多数。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关东地区、关西地区和中部地区,而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以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为主。其次,考察方正人向日本移民的三种最主要的方式,即传统的与归国遗孤有血缘关系的遗民,方正县女性的跨国婚姻和劳务输出。再次,通过国际人口迁移的几种主流的理论,即新经济移民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惯习说和移民文化理论来分别分析方正人向日本移民的原因,以提供尽可能全面的解释。第三部分在描述现状和分析原因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考察大量的人口迁出对方正县当地所造成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其中以日本水稻专家来方正县传授水稻种植技术和日本对方正县的ODA援助为例介绍了日本和方正的经济文化友好往来,同时也介绍了移民对于当地侨务经济发展所起来的巨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在产生积极效果的同时,对日本的移民也带来了当地收入分配的不均,传统的伦理道德的衰落,大量女性外嫁使当地男生择偶困难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结论中,笔者又提出了应当正确认识当地的移民现象,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移民的正面引导,防止盲目移民和道德弱化,同时更要避免像“立碑”这种刺痛大人民族情感的事件再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