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定州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中部。北宋时期,定州并没有大山,但河流较多,如唐河、派水等。定州在地理上与辽紧傍相邻,得到北宋统治者的重视,成为河北地区军事防御重镇之一。在军事防线上,北宋朝廷将定州划入第二道防线,以便其在面对敌军来袭时,能有所准备,及时调兵支援,进而加强守备。在防御工程上,修建边塞榆林、方田,设立军、砦(寨)、铺、堡等军事防御点。同时,又通过修葺定州城、修建定州塔来进一步加强其防御预警能力。最后,以河北缘边安抚使统领河北沿边地带,统一军事行动。通过上述措施,使得定州的防御体系变得十分严密,使其能更好发挥河北重镇所应有的防御作用。在定州的兵力分配上,再一次凸显出北宋统治者对定州赋予的厚望。庆历年间,定州路为河北地区禁军的主要驻扎地,定州也是河北路中驻扎禁军最多的一个州。定州主要的管理人员既有米信、田重进、李继隆等德高望重的统帅,又有韩忠彦、苏轼、胡宗愈等名臣。同时,在武器装备制造、军粮供给与运输等军备方面的重视都加强了定州的军事防御力。凭借着优越的防御工程与庞大的兵力,定州在多次战役中抵御辽军与金军的进攻。但是,由于北宋末军事实力整体衰弱,定州最终还是落入金人之手。北宋定州与其他沿边规模较小的州军相比有着明显的军事实力。与其规模相当的州,如雄州、大名相比,定州的特色确实比较单一,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其军事地理位置过于重要,开办榷场、使者往来等会泄露防御虚实。一旦泄露,定州这一河北地区自然地理上的一道缺口就会被敌人所利用,故其突出的军事特色最终成为北宋定州发展的一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