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评估脂质体阿霉素(PLD)为基础的CDOP样方案治疗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情况。(2)比较CDOP样方案与表阿霉素(EPI)为基础的CEOP样方案治疗初治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3)分析159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肿瘤诊治中心自2011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1日住院治疗的159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是否含脂质体阿霉素分为两组,A组为脂质体阿霉素为基础的CDOP样方案组,共纳入52例,B组为表阿霉素为基础的CEOP样方案组,共纳入107例。至少接受2周期化疗,评价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安全性及远期生存。计数资料比较应用χ~2检验,应用Kaplan-Meier进行单因素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率比较,COX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A、B两组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59岁、58岁;ECOG PS≥2分者分别有8(15.4%)例、13(12.1%)例;Ann-Arbor分期III-IV者分别有25(48.1%)例、60(56.1%)例,血清LDH升高分别有34(65.4%)例、79(73.8%)例,GCB亚型者分别有20例(38.5%)、55例(51.4%),IPI评分>2分者分别有26(50.0%)例、61(57.0%)例,伴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分别有13(25.0%)例、22(20.6%)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A组客观缓解率(ORR)与B组相当(80.8%vs 75.7%,P=0.571)。早期(Ⅰ-Ⅱ期)患者中,A、B两组的ORR分别为85.2%、80.9%;晚期(Ⅲ-Ⅳ期)患者中,两组ORR分别为72.0%、7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IPI评分≤2分还是>2分,CDOP样方案与CEOP样方案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轻(≤60岁)和老年(>60岁)患者中,A、B两组的ORR亦无统计学差异(88.5%vs 81.4%,P=0.535;69.2%vs 66.7%,P=0.822)。3.远期生存:中位随访43(6-71)个月,全组患者3年和5年PFS率分别为60.2%、49.9%,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78.4%、60.3%。A、B两组的3年PFS率分别64.9%、5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A、B两组的3年OS率分别为86.4%、74.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不良反应:两组均可见发热、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肝功能异常、口腔黏膜炎、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神经毒性;手足综合征仅见于A组;B组的心脏毒性、Ⅲ-Ⅳ级血液学毒性、脱发、呕吐等毒性反应发生率高于A组(P<0.05);两组的发热、血小板减少、贫血、腹泻、肝功能异常、神经毒性、乏力等毒性发生率相似。全组患者中共30例患者发生了心脏毒性相关事件,A组心脏毒性发生率(5例,9.6%)低于B组(25例,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A组未出现症状性心脏毒性,仅表现为新发ST-T改变3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VEF降低)1例、偶发性早博(1例),其中2例患者既往有心绞痛发作病史。B组中25例出现新发心电图异常(5例LVEF下降),其中5例患者出现症状性心脏毒性,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2例,心绞痛发作1例、窦性心动过速1例、房颤1例,其中2例既往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心绞痛发作病史。A组老年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率低于B组(11.5%vs 37.5%,P=0.029),两组的年轻患者心脏毒性发生率相似(7.7%vs 11.9%,P=0.715)。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IPI评分、血清LDH升高、血清β2微球蛋白、分期、近期疗效、ECOG评分、病理分型、骨髓受累、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心血管基础疾病是全组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IPI评分是全组患者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1)以脂质体阿霉素为基础的CDOP样方案与CEOP样方案治疗初治DLBCL疗效相当,并可降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脱发等不良反应。(2)老年DLBCL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脏基础疾病、体质较差患者,CDOP样方案是较佳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