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也是合理引导食物生产、调整食物消费结构、进行营养干预的关键时期。在未来食物发展不容乐观、食物消费增长不可逆转、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差异日益扩大等严峻形势下,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引导,使之适应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件关系到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采取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及其事业成败的大事。基于此,本研究以食物消费理论、膳食平衡理论等为指导,开展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趋势外推法、指数平滑法等在经济学中运用,为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趋势预测寻求方法支撑。研究统计分析对回归方程的检验意义。依据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阶段,编制不同时期主要食物消费与营养素转换表。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模式:依据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占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的比例变化,将不同国家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模式划分为三大类型,分析它们的优缺点,总结合理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模式的构成,并对中国合理食物消费与营养模式及其特点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一定的指标,将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比较不同阶段的特点。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比较分析: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食物消费量及其结构,以及能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指标比较分析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是农村居民结构变化的先导,两者均偏离了合理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模式,需要进一步地加以引导。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未来趋势预测:借助SPSS软件,利用不同计量经济模型,预测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未来发展,对预测结果进行统计检验,就不同的合理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条件下,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到2010、2015、2020年时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结构仍与合理膳食营养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农村居民差距扩大,城镇居民有所改善。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食物供给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一个地区的食物种类、数量等供给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决定基本的食物消费与营养结构取向;居民收入、积累与消费比例、收入分配结构、食物零售价格等是引导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别的关键因素。实现城乡居民合理消费模式的政策建议:依据以上研究结果,从国情出发,本文提出促进城乡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朝合理膳食结构模式转变的八大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