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6年,为纪念我国南京市与日本名古屋市缔结友好城市,杨立青应名古屋市的邀约进而创作了交响叙事曲《乌江恨》。杨立青是我国知名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曾担任过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与博士生导师等职务。多年以来他一直从事音乐创作、管弦乐配器技法以及现代作曲技法的研究工作,他的创作研究,被认为是“传统的现代感”与“现代的传统性”的相互融合的深刻体现。在《乌江恨》这部作品中,杨立青巧妙地借用琵琶古曲《霸王卸甲》的素材,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重新进行创作改编,非常成功的将中国传统乐器——琵琶运用到西方交响乐的形式之中。这部作品不但具有西方交响思维的博大韵味,又有着我国民族传统的细腻与洒脱。作者独特的将东方叙事结构与西方曲式结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中国民族音乐因素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合,一方面从古曲中精选出音乐素材,一方面出于一个现代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思考,在作品的立意上突出它的抒情性、戏剧性,哲理性,创作了这一部结构完整、音响丰富,感情表达强烈的“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典范之作。本文通过对交响叙事曲《乌江恨》音乐创作技法的研究与分析,从而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音乐语言特点以及作品的审美思想。全文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为杨立青的生平概况以及作品的背景情况,该章节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杨立青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概况。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乐曲的乐队编制。第二章通过四部分内容详细阐述了交响诗《乌江恨》的音乐本体特征,即通过音乐结构、和声材料与复调创作技法、主题材料、配器手法与音色特征四个方面对全曲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笔者对作品的音乐语言特色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同时对曲作者在对待作品的内容与表现,传统与现代的处理手法,以及在处理中西不同音乐技法上的创作特征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刻剖析。交响叙事曲《乌江恨》是我国近些年来交响乐作品的佳作之一,它不但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具魅力的个人风格,并且对中国民族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提供许多借鉴与思考,这是一部真正的中国乐派的交响乐。笔者希望通过对《乌江恨》的研究,获得作品风格的把握和技术处理方面的经验,为以后的音乐创作道路提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