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兰·巴特①(Roland Barthes,1915—1980),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巴特一生都致力于揭示个人化的生存经验,并主要通过散文式的或断片式的符号学书写方式反对“多格扎”(“doxa”)。国内外针对巴特符号学思想中的理论部分的研究颇多,然而在巴特符号学批判中重要且不容忽视的却是他对生活的符号学书写,包括衣、食、住、行,包括爱与死。其重要性在于,对于巴特而言,符号学从来都是一种具有情感性运动的一部分。但国内目前就这部分的系统研究并不多。为此,本文着力对此论题进行整体探究,从身体与劳作、居住与旅行、爱与死三方面进行论述。在此,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每章的内部研究并非是单纯的割裂并置,而是彼此相互交融,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与研究对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在“爱与死”一章中,并非是将爱和死割裂开来分别进行分析。巴特的爱中包含着对轻生的向往,而死之所以会为巴特带来巨大伤痛,正是在于死者是巴特的挚爱。因此,研究巴特关于“死亡”的符号学书写即蕴含着对巴特有关“爱”的符号学书写的研究,反之亦然;二是正文三章之间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如:在“居住与旅行”一章中必然会涉及“服饰”、“饮食”等的描述,在“身体与劳作”中也会涉及巴特对于饮食尤其是日本的饮食文化的符号学写作。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绪论部分,首先,对选题意义进行论述:一是在“广义的结构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简要介绍罗兰·巴特的地位、研究价值,二是从巴特关于人类生存经验的符号学书写在巴特思想以及国内外巴特研究上的重要地位上,回答选择本课题的原因、意义、合理性;其次,释题,即对“人类生存经验”进行明确。指出符号学书写对于巴特的意义;最后,指出本文的研究方法:“拆分”“重组”、文本细读、对照分析(包括巴特自身文本相互间的互证互解,与其他理论家的对照)等方法。第一,为了不拘泥于巴特散文书写、断片式的书写方式,必须在巴特的文本中寻找连贯物,一些主题或因素,写作是巴特最大的主题,语言符号既是巴特的武器,又是巴特写作的对象。第二,在具体文本中有一些小主题,对巴特的某一文本的阅读,根据具体的主题,将巴特其他文本与目标文章进行互证互解;第三,巴特明确表明自己的思想受到一些学者的影响,如此,在阅读这部分文本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与这些学者的观点进行对照;第四,由于巴特作家的气质,他常常将他生活中经验到的重大事件、细微感触写入作品,因此巴特的文本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关联,有时甚至是互文的关系。故将巴特生命中的重大事件与其相对应的文本进行对照,不失为一种研究巴特文本的方法。第一章“身体与工具”,是从巴特文本中始终隐匿着的“身体”出发。从身体的五感来论述巴特如何将身体纳入他的符号书写中的,论说生病了的身体,肺结核改变了巴特的生存方式。此外,本章重点对巴特的写作以及断片式书写特点进行论述。巴特对人们生活何以被理解格外关注,并将生活中的一切纳入他的文本,从这个角度说,生活被他“文本化”、“符号化”了,因此,本章最后就巴特对大众日常文化中“神话”的批评文本,论述巴特是如何运用符号学原理书写日常文化生活的。第二章“居住与旅行”。这是巴特生存的一种状态,巴特自其幼年开始便开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从法国西北部的瑟堡到西南部的巴永讷,再到巴黎,由于没有固定工作而各地奔波以及多次访问日本,在1968年5月事件中逃离:来到摩洛哥,之后的中国之行等等,“居住与行走”是巴特生活的常态。本章将主要分析巴特对日本日常生活文化符号的写作,抓住“空无符号”这个主题对《符号帝国》进行细读。第三章“爱与死”,本章主要对巴特《恋人絮语》与《哀痛日记》进行细致阅读,同时参照《罗兰·巴特自述》《明室》《法兰西学院文学符号学讲座就职讲演》等文本,论述巴特如何运用语言符号对人类丰富的感性经验展开符号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