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临床中常见病,也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其影像学表现及病因复杂。目前研究对于椎旁肌横截面积变化存有一定争议,并且对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目的:运用MRI观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椎小关节角及椎旁肌横截面积影像学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关系,为中医学“筋柔骨正”观点及临床医师深入认识椎旁结构对腰椎疾病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骨科住院及门诊收治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80例作为病例组,以同期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收治的非退行性腰椎疾病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在MRI T2WI横断面上的观察,对所有患者L4/5、L5/S1节段双侧腰椎小关节角及多裂肌与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进行观测。观察不同节段双侧腰椎小关节角与横截面积MRI影像学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L4/5、L5/S1节段DLSS病例组患者左右侧平均多裂肌与竖脊肌、腰大肌横截面积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两组内不同节段中横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S病例组双侧平均多裂肌与竖脊肌、腰大肌的脂肪浸润面积及F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节段同一肌肉双侧平均脂肪浸润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平均腰椎小关节角在L4/5节段内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组在L5/S1节段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LSS病例组患者同节段左右侧平均腰大肌横截面积与双侧平均腰椎小关节角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椎旁肌不同程度脂肪浸润是肌肉正常生理退变表现之一。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裂肌与竖脊肌面积减小,退变萎缩明显,脂肪浸润变性严重,而腰大肌代偿性肥大,小关节角度减小,偏向正中矢状位是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且多裂肌、竖脊肌面积与腰椎小关节角之间无相关性,这与“骨正筋柔”观点相悖,需要进一步研究。腰椎椎旁肌萎缩与腰椎小关节矢状化的影像学表现,为临床医师正确、深入认识椎旁结构对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响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