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提高剩余可采储量开发投资效率为指导,以建立分类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主线,通过剩余可采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基于动态因素的认识,运用灰色多层次多因素法优选分类参数,对剩余可采储量进行技术分类,建立增量现值指数模型进行经济评价,建立了三个类别二个层次的分类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剩余可采储量进行评价。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和认识:⑴提出了剩余可采储量的技术分类。分析影响剩余可采储量的地质因素、开发因素、经济政策因素,把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动态因素和确定性因素,运用灰色多层次多因素综合分析法优选分类参数,结合因素分析法和技术图表对剩余可采储量进行技术分类,把剩余可采储量划分为三个类别。⑵建立增量现值指数模型进行经济评价。分析主要经济评价方法的适用条件和评价效果,发现净现值法存在着投资规模放大评价效果、无法体现投资效率的不足,而现值指数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能消除投资规模对评价结果的放大影响,能够体现投资的效率,但易受到贴现率选择的影响,用通货膨胀率对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进行修正,考虑到剩余可采储量的开发是一个以存量带动增量的开发过程,建立增量现值指数模型对剩余可采储量进行经济评价。⑶建立三个类别二个层次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苏北盆地复杂断块剩余可采储量开发为具体研究对象,建立依据开发状况、分布特征等技术指标为第一层次,以经济指标为第二层次的苏北盆地剩余可采储量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沙埝油田为例,沙埝油田一类断块的增量现值指数大于1.1,开发风险系数小于0.5;三类断块的增量现值指数小于1.0,开发风险系数大于0.7,三类断块的开发风险大,很难盈利;二类断块的增量现值指数和开发风险系数介于一类和三类之间。剩余可采储量分类技术经济评价能够体现剩余可采储量的动态特征,开发风险大小,从技术和经济两个层次对剩余可采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增量现值指数模型运用于剩余可采储量的经济评价使评价过程具体化,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可以体现投资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