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渤海海—气界面CO通量及主要影响机制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en1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2006年8月对渤海的大面调查和2005年7月对莱州湾的调查,结合水文、化学、生物等要素的同步观测资料,给出夏季渤海pCO2的分布特征,研究了控制表层海水CO2源/汇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渤海海域海-气界面CO2通量。同时,为更好地了解河流输入对渤海碳输运的影响,选择输入渤海径流量最大的黄河作为代表,于2006年6月,在其径流量和含沙量最高的调水调沙时期在利津站进行连续观测,对2006年调水调沙期间黄河pCO2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给出了黄河各碳参数对渤海的入海通量并估算了调水调沙期间输入渤海碳通量占全年的比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调水调沙期间利津站水体pCO2的平均值是1570μatm,明显高于其他月份的pCO2的平均值,2006年调水调沙期间利津站黄河水体pCO2与DIC呈良好的正相关,同时,生物活动对水体pCO2的分布影响较弱,特别是在前期,表明水体pCO2主要受碳酸盐体系的控制,由于黄河的高泥沙含量而产生的高DIC值,通过碳酸盐体系平衡,导致了高的pCO2。在调水调沙后期,生物耗氧呼吸作用逐渐显现,但是其还不能构成主要控制因素,同时叶绿素所产生的光合作用也对pCO2的分布起到了重要影响,使pCO2在分布上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2、2006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利津断面入海DIC、PIC、DOC、POC通量分别约为1.38x105tC、1.87x105tC、1.05×104tC、4.93×104tC。以非调水调沙期间连续站测得值为代表,估算得非调水调沙期间,入海DIC、PIC、DOC、POC碳通量分别约为4.93×105tC、8.28x105tC、3.42x104tC、5.25×105tC。调水调沙期间DIC、PIC、DOC、POC的输运通量占全年的比重分别为21.9%、69.3%、23.5%、48.4%,以DIC、DOC、POC计算的碳输运的总通量占全年总碳输运通量的25.4%,可见,调水调沙过程在全年黄河入渤海碳输运的影响中占有重要地位。 3、夏季渤海水-气界面pCO2在313-1118μatm之间,平均值为537μatm,在渤海中西部沿岸区域(119°E-120.5°E,38.5°N-40°N)和辽东湾外东部沿岸(120.7°E-121.2°E,39.9°N-40.1°N)存在大气C02的汇区,其面积大约占渤海面积的1/5,而渤海整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源。 4、渤海pCO2的分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高碳酸盐的河流的输入和沿岸区域高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其中,高碳酸盐河流的输入,特别是黄河输入,会增加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的浓度,进而提高水-气界面的pCO2,使其表现为大气CO2的源;同时,渤海西部和辽东湾口部分区域,由于水质清洁,透明度高,会刺激初级生产力,从而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形成大气CO2的汇。温度并不是渤海pCO2源汇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其对pCO2的分布有影响,且在汇区,由于生物活动强烈而产生对pCO2影响,使得温度对pCO2的影响不如源区显著。 5、源区中高碳酸盐河流的输入,特别是受黄河冲淡水输入影响的区域,PIC、DIC表现出高值,并通过碳酸盐平衡体系支持了pCO2的高值,使DIC与pCO2的分布表现出相似性,对于碳酸盐含量较高的水体,[HCO3]的增加和减少能影响到pH,高碳酸盐含量的黄河输入,使黄河口外形成pH的低值区。汇区中存在高的浮游生物含量,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是颗粒有机碳的重要来源,汇区中高的POC含量可能与之有关。同时,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会将无机碳转化为有机碳,吸收二氧化碳,使pCO2降低,DIC的浓度降低,进而会改变碳酸盐体系平衡,使H+浓度降低,pH升高,所以在pCO2的汇区形成了pH的高值。 6、用实测法和网格法估算所得夏季渤海海-气界面CO2的通量的平均值为123.5×104tC,从源区和汇区的通量比较来看,夏季渤海虽然有汇区存在,但与源区相比,其在量值上相对较小,所以夏季渤海在整体上是向大气释放CO2的一个源区。在盐度小于31的区域,由于受到黄河冲淡水的影响,其成为一个强源区,无论是实测法还是网格法,其释放的CO2通量都远高于盐度大于31的区域,体现了黄河输入对整个渤海海-气界面CO2通量源强的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锂离子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能量密度高等优点,是移动电源的首选电源之一。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有价格低廉、安全性能高、比容量高、循环寿命高等优点,成为最具应用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本文在介绍锂离子电池和正极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沉淀一焙烧法和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了LiFePO4/C,并通过XRD、SEM、TEM、IR、激光粒度、电子导电率和振实密度测试等方法对其理化性能进行了研
磷酸铁锂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较宽的电化学窗口,较好的热稳定性,低廉的成本和优良的环保性能,因而成为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正极材料。本文采用固相法、水热法、乳化法和溶胶碳热法制备出橄榄石型的LiFePO4,针对其固有结构导致的低电子传导性和离子扩散率问题,进行了碳包覆和金属离子(Zn2+、Sr2+、Eu3+、Dy3+)体相掺杂改性,对制备出的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扫描电
期刊
期刊
本文首先基于碳酸酐酶(CA)-芳香磺酰胺抑制剂相互作用的原理,设计合成了3个化合物D1、D2和D3.然后基于PET原理,设计合成了以4-氨基-1,8-萘酰亚胺为荧光团的化合物N1、N2和N3.接着设计合成了三个以酰胺N原子为反应位点的1,8-萘酰亚胺化合物N4、N5和N6.理论计算表明,分子内氢键可抑制H对荧光强度的影响,这为PET探针克服H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最后基于PET原理,设计合成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