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多标准的高速低功耗有线串行接收机的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缘计算、自动驾驶、高清视频流和工业物联网等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兴起,加速了高速串行接口的发展,单通道数据速率大约每3到4年就会提高一倍。然而随着速率提升,Ser Des芯片的功耗、信号完整性和电路复杂度等问题也会变得更加严峻,仅靠CMOS工艺的提升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高速低功耗接收机一直是研究热点。在此基础上,为了提供更加灵活的互连解决方案,降低定制SOC系统的时间和设计成本,并且满足不同的应用场景需求,本文所设计的接收机需要支持更多的高速电气接口标准,例如PCIe 4.0、DP 1.4、USB 3.2Gen2×2、SATA 3.2和JESD204B等。但是多标准的接收机会面临更多技术挑战,比如:交流耦合信道带来的数据相关型抖动、不同的数据速率和信道补偿要求、更高的抖动转角频率和抖动容忍度,甚至有些协议还要求接收机能支持扩频时钟。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开展了均衡补偿和时钟数据恢复技术的研究工作,基于SMIC 40 nm工艺,设计了一款速率高达20 Gbps的低功耗多标准接收机,并进行了流片和封装测试。首先,本文对目前主流的电气接口标准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抗工艺电压和温度变化的前端阻抗匹配网络,分析了连续时间均衡器(Continuous time equalizer,CTLE)在多标准下将面临的挑战,设计了一款高带宽、高增益且能满足多标准要求的CTLE。在结构上选用两级级联结构,第一级主要用于高频峰值增益补偿,第二级用于提升中低频增益以便改善串扰和趋肤效应等带来的长期残余ISI。采用负米勒电容技术和改进的负电容技术来拓展带宽,避免采用电感带来的面积增加。另外,在第二级均衡器的负反馈路径中插入了一组零点提供电路,进一步提高CTLE的带宽。为了提高峰值增益带宽的调节范围,每级均衡器的尾电流和退化电容都是可调的。为了增加直流增益的调节范围,本文还在负反馈回路上加入了两个差分放大器来提高反馈路径增益,因为更大的反馈增益有利于拓宽DC增益下限。后仿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CTLE最大boost增益有几乎30 d B,最大低频增益调节范围可以从-18.4 d B到4.9 d B,峰值增益带宽可以从3.7 GHz调节到11.4 GHz。当接收机用在数据速率较小(<10 Gbps)的接口标准中时,可以通过关闭某个或全部负电容电路和调节尾电流大小,来进一步降低功耗。其次,在充分了解多标准对时钟数据恢复电路(Clock and data recovery,CDR)的性能要求和考虑到有些标准需要多个接收通道后,选用最适合多标准接收机的CDR结构,即相位插值型数字CDR。本文最终实现4通道接收机,因为采用PI-CDR结构,通道之间可以共用一个锁相环,这将极大节省芯片面积和功耗。再仔细分析了CDR中各个子模块的噪声,建立了整个CDR的带噪声简化频域模型,有利于整体性能评估。接着探讨了环路增益、延迟和工作频率等参数对CDR抖动性能和频率追踪范围的影响,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为了降低鉴相器的量化噪声,设计了一种基于滑动平均滤波器的多数投票器,该投票器具有结构简单,功耗面积要求低的特点,能够提前滤除鉴相器的冗余输出结果。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具有部分噪声整形的高速数字滤波器(Partial-noise-shaping based digital loop filter,PNS-DLF),很好地降低了数字滤波器中由于加法器的输出截断产生的量化噪声,从而提高了抖动容忍度,并且没有消耗太多的面积和功耗。通过减小相位累加器的位宽、采用超前进位加法器和全定制数字版图设计,充分挖掘了工艺潜能,使得数字滤波器的工作频率最高可达5 GHz,这不仅提高了抖动带宽,还进一步改善了抖动容忍度。最后,本文基于SMIC 40 nm工艺和先进的扇出型封装技术,实现了一款支持多标准、速率范围为5~20 Gbps的高性能有线接收机。封装后实测结果显示:经CTLE恢复的10 Gbps数据,在大于14 d B损耗下,眼图张开有0.68 UI。输入的10 Gbps PRBS-31数据经过5000 ppm SSC调制后,在10-12误码率下,测得接收机的高频(>50 MHz)抖动容忍度依然有0.34 UI,抖动转角频率大于10 MHz,满足目前主流标准的抖动容忍度模板。相比于未采用PNS-DLF的常规数字CDR,本文接收机的高频抖动容忍度有0.05 UI改善,能更好满足DP 1.4,PCIe 4.0和USB 3.2Gen2×2等比较严格标准的要求。因为CDR的频率追踪范围高达±31 kppm,所以本文提出的接收机更能适用于某些需要支持SSC应用的标准。在1.2 V电源电压和22 d B信道损耗下,输入为20 Gbps PRBS-31数据时,内建PRBS检测器测得误码率小于10-12,在包括锁相环功耗情况下,单通道接收机能效还能达到4.3m W/Gbps。整个接收机的面积为760×670μm2,单个接收通道的面积为0.062 mm2。其中CTLE的功耗仅为13 m W,面积为0.012 mm2。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有线串行接收机具有良好的性能,能适用于大多数电气接口标准,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调整能源结构、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能源技术发展中,锂硫(Li-S)电池以高理论比容量、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和价格低廉等优势,被认为是下一代极具应用前景的储能系统。然而在实际应用中,Li-S电池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单质硫和硫化锂是电子/离子绝缘体,硫正极在充放电循环中体积变化大,多
随着微电子芯片朝着高度集成化、高功率和三维堆叠化方向飞速发展,其面临的散热问题日益严重,传统冷却方式已无法满足散热要求,亟需发展芯片级冷却技术以满足平均热流密度100 W/cm2和局部热点热流密度1000 W/cm2的热管理要求。微流道冷却技术具有传热系数高、微型化和集成化的优点,被誉为微电子元器件最具前景的热管理方法之一。然而随着微电子芯片散热难度持续增加,亟需针对芯片热管理实际面临的高热流密度
镁作为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有望应用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减少碳排放,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镁室温塑性差、强度和弹性模量低等不足限制了其在工程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合金化作为一种传统手段被广泛运用在镁合金设计中以期改善镁的力学性能。为了更高效经济地设计新型镁合金,需要弄清合金元素对镁变形力学行为,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目前,对于镁弹性变形行为的理论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元器件的能耗不断提高,传统的冷却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电子元器件的冷却需求。鉴于此,一些基于相变冷却方式的新兴冷却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其中,喷雾冷却技术以其冷却能力强、换热表面温度低且分布均匀、冷却工质需求量少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大功率电子元器件散热的首选冷却技术。喷雾冷却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现象是液滴撞击固体表面的运动及蒸发传热过程。亲-疏水混合表面是一种同时具有亲水性
近年来,微反应器技术发展迅速,被广泛应用在化工、能源、生物、医药、材料等领域。尤其在化工生产中,微反应器能够强化热质传输,提高反应效率,降低反应能耗,提升操作的安全性,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催化膜微反应器是一种新型微反应器,融合了微反应器技术与膜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催化膜微反应器具有微通道结构与膜结构,能够解决常规微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时气液界面传质阻力大的问题,从而提高转化率,优
生物质能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加快生物质能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解决化石燃料大量消耗引起的能源短缺,还能改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厌氧发酵制氢烷气是一种低成本且可持续的气态生物燃料生产方法,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温度(35~55°C)和环境压力下,厌氧微生物可以将微藻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废弃物降解为生物燃气。然而,生物质致密的细胞壁结构限制了微生物对胞内有机质的可及性,阻碍了小分子底物的跨膜传递,导
运行变压器故障特征气体(N2、O2、CO2、CO、H2、CH4、C2H6、C2H4、C2H2)含量是反映油浸式电力变压器故障及老化状态的重要特征量,持续开展多组分特征气体高灵敏度、高精度检测的先进方法研究对保障油浸式电力变压器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光谱气体检测技术,拉曼光谱法利用单波长激光即可实现多组分气体的同时检测,具有选择性高、不易老化、气体组分间无交叉干扰、不消耗样品等优点。然而,气
太赫兹波是频段为0.1THz~10THz的电磁波,在电磁波频谱中处于电子学向光子学过渡的特殊位置,具有高分辨率、安全性、穿透性和对水分的高度敏感性,在生物医学检测领域展示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太赫兹时域光谱(THz Time Domain Spectroscopy,THz-TDs)技术是一种相干探测技术,能够同时获得幅值信息和相位信息,有望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但是目前THz-TD
现代过程工业系统在网络化和信息化推动下规模日趋庞大与复杂,过程监测和故障诊断是保证工业过程稳定运行并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技术。由于系统机理复杂、运行状态影响因素多,使得数据驱动的多元统计过程监测等方法得到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传统多元统计过程监测方法通常需要满足系统运行在稳定工况、监测变量服从独立同分布、变量间线性相关等条件,由于实际工业过程系统关联复杂,存在设备退化、测量误差、过程噪声等干扰,过程监
智能自主无人机系统在工业、农业、智能交通及国防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这些应用涉及无人机与环境的交互,有诸多关键基础和共性技术需要解决,其中自主导航和飞行控制是最重要和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模仿学习、强化学习和自适应控制是研究自主导航与飞行控制的重要方法。模仿学习算法从自动驾驶数据和图像分类数据中学习自主导航策略,但这些策略不是来自于无人机操控员;强化学习算法操控无人机与环境交互,探索学习飞行策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