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他的“通变”理论更是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界对《文心雕龙·通变》的研究堪称丰富,但总体而言,对理论自身的历时性发展重视不够。因为刘勰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时,肯定是受到了文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一现实因素的影响,同时就理论本身而言,也应该是经过了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种情形,从一个特殊的视角研究“通变”问题就颇为必要了。本文即打算紧密结合文学史、批评史,重点就“通变”论产生的理论渊源进行研究,通过对刘勰之前相关理论的梳理,廓清“通变”论发展的历史线索,指明刘勰理论中对前人借鉴吸收的一面,即“因”的一面。同时,结合文学史发展实际及当时的理论环境,探究《文心雕龙·通变》中所做出的重要发展创新,即“革”的一面。通过把《文心雕龙·通变》置于理论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比较、分析,进一步明确其理论价值与影响。本文的引言简要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学界关于“通变”论主旨的研究情况。除此之外,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从刘勰“通变”的理论渊源来考证这一理论的承继性,在此基础上探讨刘勰“通变”论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及他对这一理论所作出的贡献。文章的第一部分梳理了先秦时期的相关论述。先秦时期的《周易·系辞》中就提到了“通变”一词,它所强调的是变化,这对刘勰的《通变》篇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样很有地位的《论语》中也涉及到了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虽然孔子并非论述文学现象,但这一理论同样有助于后世文学评论的发展。文章的第二部分是两汉时期的相关论述。到了两汉时期,刘安、扬雄、王充等人从不同角度论述了要继承或要创新的观点。文章的第三部分接着谈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论述。陆机《文赋》更注重文学的创新要求,而挚虞、葛洪却提出了继承与革新相结合才能使文学得到更好发展的观点,这为刘勰的“通变”理论进一步奠定了基础。文章的第四部分以《通变》篇为主,详细阐述了刘勰的“通变”理论,他以前人成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通变”观。刘勰理论中的“通变”二字侧重于“变”的含义,但他的《通变》篇中辩证的论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