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现状、艾滋病高危行为、生存质量及社会支持现状,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为制定留守妇女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德宏州、临沧市的农村留守妇女开展现场问卷调查和HIV抗体检测。样本量为500人。抽样方法为按规模大小成比例概率抽样。通过现场采血进行HIV抗体检测,问卷调查以入户一对一的方式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问卷调查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哨点监测》中的调查问卷进行设计;生存质量调查采用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SF-36简明健康调查问卷;社会支持情况调查使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量表》。此外,对留守妇女和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开展定性调查,通过一对一的形式在独立空间内进行30~40分钟的个人深入访谈。使用Epidata3.1录入数据,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完成问卷调查500份,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100%。定性访谈共完成40例,其中,留守妇女30人,当地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10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8.2%(41/500)。丈夫吸毒的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2.7%(30/132),非吸毒相关留守妇女HIV感染率为2.8%(10/363)。留守妇女HI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现已丧偶、丈夫被羁押、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不知晓艾滋病知识、丈夫吸毒(P<0.05)。留守妇女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1.0%(355/500)。近一年28.8%(143/497)被调查对象有过丈夫以外的性伴。临时性行为及商业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0.7%(29/140)、58.3%(7/12)(χ2=8.65,P<0.01)。留守妇女吸毒率为1.4%(7/500)。留守妇女获得艾滋病服务率为67.4%(337/500)。农村留守妇女生存质量总评分为62.58±14.24分,生理健康得分64.04±16.55分,心理健康得分69.89±16.53分,8个维度得分均低于中国一般人群(常模),其中社会功能分值最高。社会支持总评分为40.88±5.91分,社会支持得分与生存质量得分呈正相关。生存质量总评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生理健康(PH)得分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35岁及以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心理健康(MH)得分较低主要影响因素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现离异/丧偶、留守时间2年及以上、社会支持得分较低、HIV感染者(P<0.05)。[结论]云南省艾滋病高流行区留守妇女HIV感染率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多性伴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较高的感染率与民族、婚姻状况、留守原因、留守时间、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配偶吸毒情况等因素有关。今后应加大艾滋病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留守妇女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干预服务覆盖面,重点关注配偶吸毒及有多性伴行为的留守妇女,加强禁毒工作和预防HIV配偶间传播干预工作,加强对少数民族、留守时间较长、丧偶、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留守妇女的综合干预。留守妇女生存质量现状较差,今后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通过政策的引导和宣传,为留守妇女提供关怀和支持;发展农业科技现代化,创新发展模式,减轻留守人员的劳动负担。除此之外,用工单位应鼓励外出人员加强与留守妇女的沟通联系,并为其返乡提供必要的支持。